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和前C区突变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感染疾病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166例(对照),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158例和非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57例,采用PCR扩增后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BCP和前C区突变,同时确定基因型.数据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以HBV基因B型为主,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有124例,肝硬化肝细胞癌有126例,非肝硬化肝细胞癌有50例.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单变量分析中BCP V1753突变(x2=7.927,P=0.005)、BCP T1762/A1764双突变(x2=12.796,P<0.01)、前C区A1896突变(x2=6.890,P=0.009)和前C区A1899突变(x2=11.850,P=0.001)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前C区A1896突变(x2 =27.310,P<0.01)和前C区A1899突变(x2=7.575,P=0.006)与非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HBeAg阳性患者中,BCP T1762/A1764双突变(wald=6.180,P=0.016,OR=8.883)和前C区A1899突变(wald=10.279,P=0.001,OR=7.475)是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前C区A1896突变(wald=4.324,P=0.038,OR=4.439)和前C区A1899突变(wald=4.850,P=0.028,OR=6.010)是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在HBeAg阴性患者中,仅前C区A1896突变(wald=15.448,P<0.01,OR=12.128)是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BCP T1762/A1764双突变与HBeAg阳性患者的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有关,前C区A1896突变与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有关,前C区A1899突变与HBeAg阳性患者的肝硬化肝细胞癌和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utations of basal core promoter(BCP) and precore(PreC) region of hepatitis B virus(HBV)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Methods Totally 381 untreated HBV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2年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接受LAM联合ADV初始抗病毒治疗,60例接受ETV单药抗病毒治疗。每1~3个月检测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甲胎蛋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凝血酶原时间(PT)、肝脏超声波或CT。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X检验比较两组在治疗12和24个月时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累计生存率。结果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组和ETV单药治疗组各有45例至随访结束。两组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在治疗12个月(X^2=2.12和2.88,P〉0.05)和24个月时(X^2=3.21和3.2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个月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3.5%(10/23)和36.4%(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P〈0.05)。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后,LAM和ADV初始联合组分别有2例(4.4%)和3例(6.7%)发生病毒学突破,但均未检测到病毒学变异;ETV单药组分别有I例(2.2%)和2例(4.4%)发生病毒学突破,并在24个月检测到1例(2.2%)发生病毒变异。LAM+ADV初始联合组和ETV组治疗24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基线)相比,Alb水平上升(F=18.9和17.3,P〈0.05),TBil和ALT下降(F=16.5、17.1和23.7、24.8,P〈0.05),PT缩短(F=22.7和24.5,P〈0.05),CTP评分和MELD评分下降(F=18.5、17.8和24.2、23.8,P〈0.05)。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组累计病死率(或肝移植)为16.7%(10/60),ETV单药组累计病死率(或肝移植)为18.3%(11/60)。两组均未发现有血清肌酐超过正常值上限的病例。结论LAM与ADV初始联合或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且耐药变异率低;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24个月时高于单药组,两种方案在临床上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严重的卫生健康问题,目前大约有1.7亿慢性HBV感染者,约占世界慢性HBV感染者的一半。HBV基因组结构为部分环状双链DNA,全长约3.2kb,其核心启动子对于HBV的复制和形态构成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病程阶段的慢性肝病患者HBV反转录酶区(RT)预存变异的情况.方法 收集201 1年1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474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组205例,肝硬化组153例和肝癌组116例,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采用PCR后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RT区变异,同时确定基因型.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以HBV基因B型为主,共387例(81.6%),其中CHB组156例,肝硬化组124例,肝癌组107例.387例B基因型患者均存在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变异位点,HBV RT区rtS106C变异阳性率在CHB组(14.1%,22/156)和肝硬化组(14.5%,18/124)高于肝癌组(4.7%,5/107)患者(x2=6.126和6.207,P值均<0.05);rtD134E/G/N/S变异阳性率在CHB组(21.8%,34/156)和肝硬化组(20.2%,25/124)高于肝癌组(10.3%,11/107)(x2=5.933和4.263,P值均<0.05).HBV RT区rtD134E/G/N/S和rtS106C变异与HBeAg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而与HBV DNA载量和年龄无关.CHB组(5.3%,157/2964)和肝硬化组(5.6%,132/2356)的HBV RT区A-B间域的变异频率高于肝癌组(3.5%,71/2033)(x2=9.018和11.018,P值均<0.01).结论 未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不同阶段慢性肝病患者均可能存在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相关变异.HBV RT区rtS106C和rtD 134E/G/N/S变异可能与不同阶段慢性肝病中严重免疫应答引起的活动性炎症坏死有关.HBV RT区的A-B间域变异可能与炎症坏死、免疫反应和肝纤维化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宋伟泉  徐尧江  张要栋  杨益大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74-3775,3842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乙型肝炎疫苗治疗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给予恩替卡韦(A组)、恩替卡韦+重组乙型肝炎疫苗20μg(B组)、恩替卡韦+重组乙型肝炎疫苗40μg(c组)、恩替卡韦+重组乙型肝炎疫苗60μg(D组)治疗,共48周。结果治疗48周,A组HBVDNA低于最低检测限的比例60.0%(9/15),B组、c组、D组HBVDNA阴转率分别是67.7%、73.3%、73.3%,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在A、B、c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治疗48周HBeA阴转率40.O%、HbeAg血清转换率33.3%,与A、B、c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86、4.15、4.61、6.79、4.89、6.58,均P〈0.05)。D组HbeAg水平从(874.7±98.1)PEIU/ml,治疗12周下降到(433.1±45.6)PEIU/ml,治疗24周下降到(312.0±25.3)PEIU/ml,治疗36周下降到(233.0±55.4)PEIU/ml,治疗48周下降到(178.0±72.6)PEIU/ml,均较A、B、C三组同期下降更明显(t=3.69、6.54、5.23、7.15、7.64、5.48、6.17、4.86、4.97、5.86、6.47、5.76,均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大剂量乙型肝炎疫苗能明显提高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