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质胸苷激酶也称为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CA19-9)、糖蛋白抗原72-4(CA72-4)及糖蛋白抗原242(CA242)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发光法分别检测45例胃癌患者、40例良性胃病患者以及40例健康人血清中TK1、CEA 、CA 19-9 、CA72-4和CA242的水平,比较三组间的差异.结果 胃癌组患者血清中TK1、CEA 、CA 19-9 、CA72-4和CA242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良性胃病组及对照组(P<0.05).5项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2.1%,与单项检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TK1、CEA、CA19-9、CA72-4和CA242对胃癌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5项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Tau基因表达与紫杉醇治疗胃癌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的Tau基因表达丰度与紫杉醇治疗敏感性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耐药机制。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筛选出Tau基因高表达和低表达的胃癌细胞株各一,然后观察两细胞株对紫杉醇的反应;并应用细胞增殖实验(CCK8方法)、流式细胞技术(AnnexinⅤ标记)检测紫杉醇在体外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对于Tau基因高表达的胃癌细胞,通过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等技术,观察其敲低Tau基因表达后,对紫杉醇的敏感性有无变化。结果:体外增殖实验显示,紫杉醇对Tau表达低的胃癌细胞的增殖生长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5)。而体外凋亡实验显示,紫杉醇更能促进Tau基因低表达胃癌细胞的凋亡(P0.05),在整个细胞周期中以G2/M期为主。而应用siRNA技术将Tau基因高表达的胃癌细胞降为低基因表达后,紫杉醇对其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高(P0.05),更能促进转染后细胞的凋亡(P0.05);且对整个细胞周期,以作用于G2/M期为主。结论:紫杉醇对Tau基因表达低的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抑制作用,且更能促进其凋亡。而对干扰后的胃癌细胞,紫杉醇具有更强的抑制增殖作用,且更能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3.
Coronin-1 C蛋白表达与肝癌侵袭和转移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膜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与原发性肝癌侵袭和转移相关的分子,并加以验证.方法 以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HCCLM9和MHCC97L为研究对象,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比较和鉴定差异表达的膜蛋白,进一步行Westernblot、动物模型标本和临床标本验证. 结果电喷雾串联质谱鉴定表达差异条带中蛋白质14个,其中Western blot验证coronin-1 C在人肝癌细胞HCCLM9中灰度值coronin-1 C/整合素α3比值为7.31±0.73,在MHCC97L中为2.84±0.99.coronin-1C在HCCLM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性升高(t=6.27,P<0.05).在裸鼠肝癌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提示coronin-1C表达也明显升高.115例临床病理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oronin 1C表达越强,肿瘤的侵袭程度越强、临床病期越晚.结论 Coronin-1C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4.
多种肿瘤标志物与胃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胃癌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检测166例胃癌患者术前血清标志物水平,术后随访,获得76例患者完整预后信息。分析肿瘤标志物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EA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CA19-9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CA19-9、CEA、CA125预测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度都高于术前诊断。3项标志物同时升高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0个月,两项同时升高者11.0个月,只有一项标志物升高的患者19.0个月(P<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CA19-9和临床分期为独立预后因素(P<0.05)。CA19-9升高倍数与生存时间呈中度负相关(r=-0.466,P<0.01)。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血清CA19-9、CEA、CA125升高可预测不良预后,CA19-9为预测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胃癌腹膜癌(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106例胃癌PC患者随机分为CRS组或CRS+ HIPEC组,前者行常规手术治疗,后者行CRS+HIPEC,药物为羟基喜素碱(HTPC)20 mg加丝裂霉素(MMC)30 mg,或多西他赛120 mg加顺铂120 mg,溶于生理盐水12 L,温度(43±0.5)℃,时间60~90 min。主要终点指标为总体生存期,次要终点指标为安全性。   结果  入组患者106例,CRS组45例,CRS+HIPEC组61例,两组的主要临床病理指标平衡。至患者的中位随访期30个月时,胃癌PC相关死亡率在CRS组为93.3%(42/45),CRS+HIPEC组为77.0%(47/61,P < 0.05)。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CRS组是7.0个月(95%CI:5.8~8.2个月),CRS+HIPEC组是11.1个月(95% CI:8.3~13.9个月,P=0.003)。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在CRS组为6例,CRS+HIPEC组为8例(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RS+HIPEC治疗、胃癌同时性PC患者、肉眼可见完全肿瘤细胞减灭、不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系统性化疗6个周期以上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参数。   结论  对于胃癌同时性PC患者,CRS+HIPEC可延长生存期,并不明显增加严重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6.
胃癌术后复发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胃癌术后复发与主要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重点探讨术后复发时间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286例胃癌术后病人中,分析有完整随访信息的59例复发患者的临床数据,研究复发时间及其与临床分期和和辅助化疗的关系。结果:76.3%(45/59)的病人在术后1年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7个月(1-60个月),57.6%(34/59)为局部-区域复发。Ⅰ-Ⅳ期病人之间复发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ruskal-Wallis检验)。不同的辅助化疗周期数之间的复发时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Kruskal-Wallis检验)。结论:胃癌病人术后2年内是监测随访重点,辅助化疗有助于延长无复发生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Wnt信号通路的靶基因GS mRNA及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PCR(FQ-PCR)检测52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GS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97例胃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组织及10例肠化生组织中GS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GS 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25.508±5.090 vs 13.001±2.040,P<0.05). 癌组织GS蛋白表达与组织学类型、Lauren分型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χ2= 26.994,54.929,5.173,均P<0.05),与肿瘤大小、TNM分期、远处转移及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无明显相关.结论: GS mRNA和蛋白高表达同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肺耐药蛋白(LRP)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9例胃癌患者癌组织进行研究。结果 在59例胃癌患者中P-gp阳性率最高[86.4 %(51例)],其次为LRP[84.7 %(50例)],二者呈正相关(r=0.803);MRP阳性率最低[27.1 %(16例)]。P-gp、MRP、LRP与分化程度无关(均P>0.05)。P-gp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742),MRP、LRP均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P-gp、MRP、LRP在未接受化疗胃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胃癌中存在P-gp、MRP、LRP介导的原发性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组人腺病毒p53(rAd-p53)对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抗肿瘤效应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将胃癌细胞SGC-7901注射于裸鼠皮下制成动物模型,分别用rAd-p53和盐酸表阿霉素(EPI)进行治疗.rAd-p53治疗组剂量为10μl浓度1012vp/ml,EPI治疗组剂量为1.25mg/kg,各组每3周给药7次,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Ad-p53治疗组和EPI治疗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80%和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d-p53和EPI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实验动物死亡,rAd-p53治疗组2只裸鼠出现肝脏不良反应,EPI治疗组1只裸鼠心脏不良反应,上述反应均有病理学观察证实.结论 裸鼠体内实验证实rAd-p53对胃癌细胞具有抗肿瘤效应,但应注意其肝脏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在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是个体化治疗的依据。发展同时显示肿瘤原位多分子指标的技术对研究肿瘤生物学行为至关重要。量子点标记探针技术因其具有独特的光学和化学特性,在肿瘤诊断、监测、治疗、发病机制、分子分型及异质性研究中均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总结该技术在肿瘤分子分型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