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制备包含肉豆蔻酸异丙酯(IPM)的紫杉醇长效缓释微球,并对制备工艺及体内外缓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使用改良的单乳溶剂蒸发法制备紫杉醇长效缓释微球。通过分析粒径分布、突释、体外释放及体内的抑瘤效果等指标,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所得微球平均粒径小于10μm,外观圆整,具有良好的体外释放曲线。含有30%IPM的微球体内抑瘤效果明显。结论:使用改良的单乳溶剂蒸发法制备的微球,可以达到缓释效果,体外释放4周的微球对小鼠体内的固体肿瘤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对苗勒氏管囊肿和精囊囊肿抽液后使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或抗生素消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直肠超声(TRUS)诊断的6例前列腺苗勒氏管囊肿和4例精囊囊肿行囊肿抽液治疗后,分别采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或抗生素灌注治疗,并对囊内液体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TRUS诊断苗勒氏管囊肿6例,抽出的囊肿液体3例为清亮透明,2例呈咖啡色,1例为淡黄色液体{4例精囊囊肿抽出的液体中,3例呈咖啡色,其余1例为脓性。囊内液体经病理检查均未发现肿瘤细胞。术后随访的6个月至2年内,6例患者超声复查发现囊肿消失,临床症状好转;其余4例囊肿复发后接受重复治疗。结论超声引导下的囊肿抽液结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或抗生素灌注治疗是治疗苗勒氏管囊肿和精囊囊肿的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3.
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睾丸肿物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所取组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睾丸表皮样囊肿.于1周后行睾丸肿物剜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静脉足泵对老年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患者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PAOD患者的43条下肢(PAOD组),25例健康体检者的50条下肢(健康组),2组分别使用动静脉足泵治疗前、治疗30 min即刻及停用的60 s内测量胭动脉平均容积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速度和直径,分别比较PAOD组和健康组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PAOD组和健康组治疗30 min即刻、停用的60 s内胭动脉平均容积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和收缩期峰值速度明显提高(P0.01);与治疗30 min即刻比较,停用的60 s内胭动脉平均容积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和收缩期峰值速度明显下降(P0.01)。结论动静脉足泵可能会成为一种改善老年PAOD患者下肢动脉血流量安全、无创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于急性肺栓塞发病前、发病时以及治疗病情缓解后进行超声心动图、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并行末梢血氧饱和度、血压、血浆D-二聚体等检测。结果与发病前比较,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病时收缩压、舒张压、末梢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病情缓解后,患者的血压、末梢血氧饱和度均恢复或接近急性发病前的平时水平,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P<0.05)。急性肺栓塞发病时,患者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下腔静脉增宽,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肺动脉收缩压明显增高,与发病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病情缓解后,患者右心房、右心室、主肺动脉及下腔静脉均恢复或接近急性发病前的平时水平,三尖瓣反流速度及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病时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检出率高达77.8%。结论超声心动图及下肢深静脉超声同时结合其他各类检查是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为老年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协助作用,以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率.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患者2821例,住院患者1602例,门诊患者1219例;所有患者中,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233例.记录所有患者病史、下肢症状和体征且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对住院患者每周行D-二聚体检测,每2周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如下肢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或D-二聚体测值大于标准值(0.5 mg/L),即随时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123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1097例为第1次超声检查即发现;699例为门诊超声检查时发现,534例为住院后超声检查发现;明确发病因素者954例,未能明确发病因素者279例.住院患者中,403例80岁以下血浆D-二聚体测值小于0.5 mg/L者均无血栓,115例80岁及以上血浆D-二聚体测值1.98μg/ml以下者均无血栓.435例有明确发病因素和99例无明确发病因素患者之间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8(1.23,5.76) mg/L vs 1.86(0.98,5.23) mg/L,U=1.786,P=0.642].结论了解细致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超声检查的效率;提供确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表现有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段D-二聚体水平临界值需作调整,可作为重要的排除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筛选手段,优化超声诊断流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不同年龄段临床无前列腺癌人群中的参考值范围,以提高PSA在前列腺癌筛查中
的诊断准确性。方法自2010年4月~2011年10月来我院进行正常健康查体的1611例成年男性为参与者。所有参与者均接受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抽血检查、肛门指检(DRE)及经直肠超声(TRUS)检查。以上三项检查任何两项出现异常者,行前列腺穿刺
活检。最终共有1572位无前列腺癌者纳入本研究。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结果中
位数(95%分位数)分别为:40~49岁为0.506(1.565),50~59岁为1.04(2.920),60~69岁为1.16(4.113),70~79岁为1.34(5.561),
80 岁以上为2.975(7.285)。按年龄从低至高各组的25%分位数至75%分位数分别为0.343~0.923,0.663~1.580,0.693~2.203,
0.789~2.368、1.188~4.29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年龄呈正相关(r=0.314,P<0.001)。结论在前列腺癌筛查时,对不同年龄段的
人使用不同的血清PSA参考值范围,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但不同民族和地区应选择适合本地区人群的血清PSA参考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t-PSA比值在高龄老年人(≥80岁)中的表现,并评价其在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BPH和PCA的高龄患者234例,结合其术前的PSA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t-PSA≥4.0μg/L者高达85.5%(BPH 40.6%,PCA 41.9%,其他3.0%),而t-PSA≥10.0μg/L者达59.4%(BPH 23.9%,PCA32.9%,其他2.6%)。在t-PSA<4.0μg/L的患者中,BPH 26例,平均f-PSA/t-PSA值0.26±0.14;PCA 6例,平均f-PSA/t-PSA值0.24±0.13。4.0≤t-PSA<10.0μg/L的患者中,BPH 39例,平均f-PSA/t-PSA值0.26±0.09;PCA 21例,平均f-PSA/t-PSA值0.11±0.06。t-PSA≥10.0μg/L的患者中,BPH 56例,平均f-PSA/t-PSA值0.25±0.07;PCA 77例,平均f-PSA/t-PSA值0.13±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人,用t-PSA≥4.0μg/L或t-PSA≥10.0μg/L来鉴别BPH和P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4.0≤t-PSA<10.0μg/L和t-PSA≥10.0μg/L者,BPH和PCA患者的f-PSA/t-PS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值对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及对肿瘤围术期患者预防DVT的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行手术的老年肿瘤患者187例,其中男172例,女15例,平均年龄(75±10.1)岁。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当日、术后1、2、3、5、7、10、15、20、30d)测定血浆D-二聚体,并于术前、术后f每隔1周或出现症状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术后使用抗凝药与否及使用抗凝药时机、血栓患者出现血栓的时间及部位。结果187例患者中3例发生下肢DVT。所有患者中术前有71例(38%)血浆D-二聚体值超过0.5mg/L,平均(0.83±1.09)mg/L;所有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手术后当日即有明显升高,平均(2.55±3.33)mg/L,术后第5天出现峰值,平均(3.97±3.52)mg/L,术后1个月仍未恢复至术前状态;腺癌、非腺癌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与消化系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部位肿瘤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D-二聚体值预测下肢DVT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很低,仍是目前非常重要的监测方法;术后预防性药物抗凝对于预防下肢DVT有一定效果,但要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