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郑曙  谢乐天  张臣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823-1824
目的观察小儿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7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止痛药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家属满意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51.34±8.12)min与对照组(46.39±7.21)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3),观察组患儿术中出血量(46.47±9.36)m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术中出血量(120.43±20.41)ml,观察组患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0.31±2.31)h明显短于对照组(27.39±4.31)h,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4.86±2.50)d明显短于对照组(7.45±3.91)d,观察组患儿术后止痛药使用率(8.6%)明显低于对照组(28.6%),观察组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2.9%)明显低于对照组(22.9%),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7.1%)。结论腹腔镜行/bJL急性阑尾切除术,效果理想,术中及术后对患儿影响小,临床可以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2.
自2002年10月~2003年10月本院对45例可疑小儿急性肠套叠患者采用B超诊断并在其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儿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细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方法 收集41例外科术后感染的患儿,留取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1例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出病原菌89株,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分别占34.83%、22.47%、13.48%、11.23%;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敏感率分别为32.26%、22.58%,表皮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敏感率分别为75.00%、66.67%;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5.00%、70.00%、60.00%,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0.00%、70.00%、60.00%.结论 小儿术中及术后应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术后患儿的伤口感染;对切口感染的患儿,及时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检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医源性结肠穿孔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医源性结肠穿孔的原因、诊断、处理,总结其诊断与处理方法,吸取经验教训。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3d~23个月;新生儿3例,婴幼儿2例。结果 原发疾病与损伤原因: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2例,分别由于回流洗肠及术中留置肛管损伤;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测肛温损伤1例;婴幼儿急性肠套叠水压灌肠损伤2例。穿孔部位:乙状结肠、横结肠各2例,直肠腹膜返折处1例。行肠切除吻合或穿孔修补+肠造瘘3例,单纯修补2例。1例肠切除吻合、乙状结肠造瘘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早期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对于治疗医源性结肠穿孔十分重要。可避免结肠造口,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巨结肠改良 Swenson根治术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曙  张臣巍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507-1508
目的 探讨小儿腹腔镜下巨结肠改良Swenson根治术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4月应用腹腔镜为19例先天性巨结肠作改良Swenson术.对术后尿潴留和吻合口迟发性撕裂以及并发小肠结肠炎进行分析和治疗.结果 本组并发症4例,占21%,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9例,时间6~48个月,均食欲正常,无腹胀,每天自行排便2~4次,肛门吻合口无狭窄、无污粪,体重增加.结论 小儿腹腔镜为新生儿、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曙  张臣巍  陶家庆 《江西医药》2006,41(6):369-370
目的探讨水压灌肠在当今基层医院治疗小儿肠套叠中的实用价值。方法2002年9月~2005年6月对我院门诊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提示有同心圆征68例,同时在超声监视下进行了水压灌肠整复治疗。结果68例肠套叠的患儿中,65例整复成功.成功率95.6%;3例未整复成功。结论基层医院对病程在48h之内,尤其他并发症的小儿肠套叠,可实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整复治疗,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具有较高的实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监视回盲瓣形态在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显像对临床行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的肠套叠患儿进行监测,仔细观察回盲瓣形态。结果:106例肠套叠患儿,回盲瓣均有不同程度水肿,其形态表现为"蟹爪"样活动者88例,表现为"闸门"样开放者18例。结论:在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过程中,超声监视回盲瓣形态,可用于指导是否需要继续灌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