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管癌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和较低的手术切除率,加之术后辅助化疗和靶向治疗药物并不成熟,导致胆管癌患者的病死率较高,长期预后较差。随着目前的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术前评估和外科技术的发展,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一些发展进步;胆管癌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因此患者被诊断时已失去R0切除机会,早期诊断可提高患者R0切除及术后长期生存率,可通过对比增强超声、增强磁共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提高诊断准确性。在治疗上胆管癌仍以综合治疗为主,对于可切除胆管癌争取行R0切除,发生远处转移的胆管癌可结合新辅助化疗后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可行手术治疗、术后联合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综合方案以期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本文就胆管癌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脉系统高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行因肝炎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系统高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的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组(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d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分子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ICG荧光腹腔镜肝切除术的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手术方式、术前染色方法、术中荧光下肿瘤显影特点、新病灶的检测、手术后肿瘤病理结果等。  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ICG荧光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肝切除手术,无中转开腹。有9例患者在荧光显像下出现新的可疑病灶,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提示有4例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1例为炎性改变,4例为硬化结节,9例患者中合并肝硬化患者8例。术中因肝硬化严重或交通支的存在导致10例患者染色失败,仅术前注射ICG的患者有8例染色失败,术中加行反染法的患者有2例染色失败。Child-Pugh分级为A级的患者在术前2 d或3 d给药可以在术中得到良好的显影效果,而B级的患者在术前5 d给药后荧光下肿瘤显影最佳。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  结论  ICG荧光显像技术的发展为外科医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导航办法,可以准确定位肿瘤位置及切除边界,帮助发现浅表的微小病灶,但是具体如何界定肝硬化程度与注射时间仍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究原肌球蛋白3(tropomyosin alpha-3 chain,TPM3)在大鼠胰腺癌细胞中对其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阐述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40只[将7,12-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1,2-benzanthracene,DMBA]植入大鼠胰腺被膜下后荷包缝合被膜),假手术组15只(只对胰腺进行荷包缝合而后关腹,不置入DMBA),阴性对照组15只(不做任何处理),建立大鼠胰腺癌模型。(2)通过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对差异蛋白TPM3进行验证。(3)通过机械分离和酶阶段消化法分离胰腺癌组织的方法获取大鼠胰腺癌细胞,体外传代培养获得纯度较高的细胞后,应用siRNA敲低大鼠胰腺癌细胞中TPM3基因的表达;通过RT-PCR技术检测其沉默效果。(4)通过Transwell实验和平板克隆实验分别对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及生长增殖能力进行观察。结果:(1)经病理验证模型组有37.83%(14/37)形成胰腺癌,证明大鼠胰腺癌模型建立成功。(2)免疫组化验证胰腺癌组织中TPM3阳性率(92.8%)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6.7%)。(3)RT-PCR结果显示,转染TPM3-siRNA的细胞中TPM3的表达量(0.31±0.02)明显低于其余各组,脂质体组(0.45±0.02),阴性对照组(0.45±0.02),空白对照组(0.43±0.02)(P<0.05),其余各组之间TPM3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转染TPM3-siRNA的细胞其侵袭[(161.63±4.94)个]、迁移能力[(206.87±4.21)个]及生长增殖能力[(51.5±2.327)个]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39.7±1.40)个,(67.27±1.76)个,(5.900±0.767)个](P<0.05)。结论:体外化学合成的TPM3-siRNA可有效的抑制大鼠胰腺细胞TPM3的表达,TPM3表达降低后其侵袭能力、迁移能力及生长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胆固醇是生物体内的一种脂质小分子,参与构成类固醇性激素、胆汁酸、维生素D等物质。此外,胆固醇也是生物膜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膜转运、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噬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生物过程,对维持细胞生存以及内环境稳态至关重要。自噬的过程涉及了多分子、多步骤的级联反应,这也预示自噬调控通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对脂质代谢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胆固醇在自噬的发生、发展以及自噬体的运输和定位等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对胆固醇调节自噬的信号通路进行综述,希望对相关研究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以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水平。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肝切除术,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比较2组各项围术期手术及治疗指标,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各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各手术及治疗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ICAM-1、MMP-13、PCT、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ICAM-1、MMP-13、PCT、IL-6水平分别为(7.48±2.69)ng/mL、(121.03±23.61)ng/mL、(6.83±1.97)μg/mL、(13.58±4.29)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3.07±3.86)ng/mL、(168.52±30.27)ng/mL、(8.32±2.67)μg/mL、(16.40±5.38)pg/mL(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7%(P<0.05)。 结论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常见手术治疗方法,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引导下手术治疗效果更好,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炎症反应影响轻,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肝肿瘤行肝切除术5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肝脏血流阻断技术不同,将54例因肝肿瘤行肝切除术病人分为2组,A组24例病人接受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术治疗,B组30例病人接受Pringle肝门血流阻断术治疗。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血流阻断时间和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第3、7天,A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B组(P<0.05~P<0.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可明显减少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出血量,有效减轻肝功能损害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肿瘤切除术中较为合理的控制肝脏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皮肝内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与经内镜胆道引流(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EBD)两种减黄方式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7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6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胆道引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TBD组62例,EBD组44例。结果:两组患者间术前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TBD组首次操作成功率58.1%,EBD组首次操作成功率56.8%,两组间术前引流时长无明显差异,操作引起的胆管炎及胰腺炎EBD组明显高于PTBD组(54.5%比22.6%,p0.001),PTBD组中2位患者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发生肿瘤细胞管道种植。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行EBD较PTBD有较高的胆管炎及胰腺炎发生率,但PTBD可引起沿肿瘤种植。  相似文献   
10.
MSX2基因是肌节同源框基因家族的一员,其编码的转录抑制蛋白可调控细胞的生存与凋亡。人类细胞中有MSXl和MSX2两种亚型,鼠类则有MSXl、MSX2、MSX3三种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