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本文报告6例,其中5例发生于L_(4-5),1例L_(3-4)。6例中2例有椎间盘手术史。术中均发现腹侧硬膜与后纵韧带紧密粘连、无法分离。水溶性非离子碘造影剂脊髓造影显示位于椎间隙平面的全梗阻、不全梗阻(本组各3例),根据梗阻断端边缘不规则或呈毛刷状。且有梗阻头、尾侧的硬膜囊前间隙增宽的特点,即可明确诊断。CTM(脊髓造影CT扫描)于梗阻部位扫描,能显示突出物与硬膜、蛛网膜下腔、神经根等的关系。本组5例术前已明确诊断,可能与水溶性造影剂脊髓造影及CTM联合应用有关。硬膜内突出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微粒(red blood cell microparticle,RMP)、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白细胞微粒(leukocyte microparticle,LMP)和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水平与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性。方法 11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组;应用梯度离心法制备无血小板血浆样本,采用CD235a、CD41a、CD45和CD144分别标记血浆样本中RMP、PMP、LMP及EMP,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外周血中4种微粒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种微粒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影响;绘制ROC曲线,分析4种微粒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外周血中RMP[202(142,454)个/μL]、PMP[740(522,1 144)个/μL]及LMP[492(353,730)个/μ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26(82,158)、538(418,789)、295(246,334)个/μL](P0.05),EMP[9(5,19)个/μL]与对照组[16(7,19)个/μ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P、PMP、LMP增高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28,95%CI:3.168~41.945,P0.001;OR=4.577,95%CI:1.257~15.283,P=0.010;OR=9.839,95%CI:3.006~32.208,P0.001),EMP与冠心病心绞痛无关(P0.05);RMP、PMP、LMP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诊断效能(AUC=0.786,95%CI:0.716~0.856,P0.001;AUC=0.678,95%CI:0.592~0.763,P0.001;AUC=0.792,95%CI:0.724~0.860,P0.001),RMP+PMP+LMP联合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的效能增强(AUC=0.827,95%CI:0.765~0.889,P0.001)。结论外周血中RMP、PMP、LMP与冠心病心绞痛具有相关性,是发生冠心病心绞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RMP、PMP和LMP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6岁.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肘关节及膝关节疼痛,呈持续性,活动后加重,无发热、盗汗、消瘦,曾按类风湿治疗无效,逐渐出现双肘关节、左膝及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于2006年10月6日入院.  相似文献   
4.
病人男,67岁。右拇指末端红肿、疼痛20 d。X线拍片示拇指末节指骨腹侧骨质破坏。初诊为骨髓炎,抗炎治疗未见好转。2005年7月入院。查体:右拇指末节红肿,无皮肤破溃。行骨质搔刮治疗。术后病理回报:指骨转移性低分化腺癌(图1)。遂查胸部CT,左肺下叶见一1.7cm×2.4cm高密度结节,界限尚清,可见浅分叶及短毛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抑制剂(-)-Blebbistatin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缺氧/复氧受损的心肌细胞(CMs)间膜纳米管(TNTs)的形成和功能的影响,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奠定基础。方法:乳小鼠CMs培养2天后,缺氧刺激2 h,细胞复氧同时加入等量的MSCs共培养16 h。缺氧/复氧刺激后的CMs分为对照组和Blebbistatin处理组,Blebbistatin组用(-)-Blebbistatin处理8 h后固定。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对照组和Blebbistatin组MSCs和受损CMs间膜纳米管形成数量和线粒体在膜纳米管中存在的变化;将缺氧/复氧刺激后的CMs分为干细胞共培养组、Transwell培养组和Blebbistatin组,利用高内涵定量Tunnel染色结果研究与干细胞共培养、Transwell培养以及(-)-Blebbistatin刺激对受损CMs凋亡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果显示ATPase抑制剂(-)-Blebbistatin使细胞间膜纳米管形成的数量显著增多[(9±1)vs.(19±3),P0.05],同时发现Blebbistatin组含有线粒体的膜纳米管的比例显著降低[(57.17±2.35)%vs.(35.17±3.21)%,P0.001];高内涵定量Tunnel染色结果显示与MSCs共培养,受损CMs凋亡率显著降低[(3.39±0.40)%vs.(1.29±0.28)%,P0.05],而Transwell培养或(-)-Blebbistatin刺激显著削弱干细胞这种抗凋亡作用[(1.29±0.28)%vs.(2.35±0.48)%vs.(2.98±0.71)%,P0.05]。结论:ATP参与了MSCs与受损CMs间膜纳米管的形成和膜纳米管传输线粒体缓解受损CMs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主因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2年10个月,化疗后2年5个月,骨痛、发热5天,于2004-8-18抬入病房。患者术后病理:右乳单纯癌伴右腋下淋巴结转移3/9,免疫组织化学:ER(++),PR(+-),C(-)。术后给予6个周期CMF方案化疗,于2003年3月26日化疗结束后,开始口服三苯氧胺,于2004年5月停服。2004年8月13日行骨扫描示:颅骨、胸骨、肋骨、脊柱、锁骨、骨盆、四肢骨多发浓聚灶。入院后查血常规:WBC14.47×109/L,N67.3%,L26.8%,Hb129.6g/L,PLT185×109/L;X线片示:颅骨、胸骨、左侧股骨头、肋骨、锁骨骨转移;上腹部CT示:肝内多发结…  相似文献   
7.
治疗髌骨骨折术后多需石膏外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及一段时间内影响关节的伸屈活动,给病人造成很多不便。我科对1998~2000年收治的10例不同程度的髌骨骨折病人行改良AO钢丝内固定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最大54岁,最小21岁,随访半年到1年。适应证:(1)髌骨横骨折及下极横骨折。(2)能复位的髌骨粉碎骨折及下极粉碎骨折。10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上空气止血带。前部皮肤U形切开,皮下分离,舌状瓣翻向上,于髌腱前区可见髌骨断裂及支持带裂口。将翻入的骨膜及髌前组织回复到髌骨表面,清除骨折端血肿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