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145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建立一种肱骨近端骨密度(BMD)的测量方法,研究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探讨肱骨近端BMD在预报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绝经后健康女性志愿者,使用Hologie DELPHI-A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及本研究设计的肩部定位器和前臂定位器测虽肱骨近端BMD.研究第一部分包括30名忐愿者,每人连续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 2次,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短期精密度RMS SD和RMS CV;第二部分包括92名志愿者,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分析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BMl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肱骨近端BMD测量方法的短期精密度:RMS SD=0.011 g/cm2,RMS CV=2.4%.本研究92名志愿者平均(60.2±6.4)岁,平均身高(159.5±5.4)cm,平均体质晕(59.4±7.5)kg,平均BMI 23.3±2.7,平均肱骨近端BMD(0.543±0.083)g/cm2,肱骨近端BMD 同年龄呈负相关,同BMI无显著相关.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测苗肱骨近端BMD的方法;年龄越人肱骨近端BMD越低;由于BMI对BMD的影响会掩盖骨质的丢失,而非负重区域即肱骨近端会最大程度地减少BMI对BMD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既往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证实了各种生长因子在肌腱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大鼠正常跟腱周围存在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CGRP能调节血管的生成、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因子的分泌[2],对皮肤、肌肉等组织的愈合起着关键作用[3].  相似文献   
3.
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目的是保髋,且使骨折得到良好的复位和固定。通过回顾了股骨颈骨折的分型及内固定治疗现状,发现现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有效避免股骨颈短缩、退钉、螺钉切出、内固定断裂等相关并发症,多种临床分型方法在指导内固定方式选择时尚有不足,而滑动板钉和空心钉治疗在不同骨折分型中的疗效也尚存在争议。目前,缺乏合...  相似文献   
4.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种适合年轻且运动量较大患者的手术方式,保留股骨近端骨量并维持自然的生物力学特性,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替代手术方案获得广泛关注。回顾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发展历程和临床现状,发现其在特定患者中能获得良好的长期假体生存率和术后关节功能,但手术适应证窄、技术难度高、学习曲线长、金属对金属界面的潜在并发症等问题使其难以推广。本文从杠杆重建平衡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特点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应力改变,发现传统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主要关注髋关节病变表面的修复,却忽视了股骨近端杠杆和支点的生物力学重建。基于该理论设计的新型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有望通过仿生重建的方式解决当前的困境,使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成为骨科医师在临床中的常备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接骨七厘片联合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2例,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鹿瓜多肽,24 mg加入生理盐水,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接骨七厘片,5片/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四肢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05%,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胫骨干、尺桡骨、股骨干、肱骨干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SF-36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和SF-36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骨七厘片联合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可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神经断端保留小间隙的静脉桥接模拟神经外膜形成神经再生室,为周围神经再生创造了良好的生理环境,从而保证神经束的良好对合。实验采用部分脱乙酰甲壳质作为套管材料,用小间隙桥接方法修复坐骨神经损伤,观察套管内的神经再生情况,并与传统外膜缝合法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1/2002-10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①主要材料:实验所用中空圆柱形套管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纺织科学院共同发明的一种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专利号:01136314.2)。实验中所用套管尺寸为:管长4 mm,壁厚0.1 mm,内径1.5 mm。②实验动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大组,每组10只,每一大组全部10只动物的左腿坐骨神经为一组,右腿坐骨神经为另一组,每组10根坐骨神经。另取5只同样大鼠双侧坐骨神经未做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③实验方法:外膜原位缝合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神经外膜原位缝合;生物套管小间隙原位桥接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小间隙套管桥接;断端旋转180°外膜缝合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远端旋转180°后,神经外膜缝合;断端旋转180°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远端旋转180°后,小间隙套管桥接。④实验评估:术后第7,14,21,28,42天取坐骨神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观察。结果:再生神经延套管中央走行,7 d时已有部分纤维通过2 mm间隙,14 d时有髓纤维数量明显多于近端。21 d后,套管组与原位外膜组新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相近。再生纤维胞核数量较多,髓鞘纤细。套管结构完整。结论:此种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内的再生神经连续、整齐,髓鞘完整,其神经再生情况好于传统外膜缝合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板钉固定术中使用超声判断螺钉是否穿透肱骨头关节面.方法 采用尸体肩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将肱骨近端解剖锁定板固定于肱骨近端后,制作肱骨头9枚钉孔穿透模型,并用超声探查肱骨头关节面穿透情况,记录观察中的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超声探头在肩关节表面的位置.结果 右侧肩关节1~9号钉孔探及穿透时的肩关节活动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骨折合并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大鼠的血浆、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含量变化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平均分成4组:左侧胫骨骨折组(A组)、左侧坐骨神经损伤+左侧胫骨骨折组(B组)、T9-11脊髓横断+左侧胫骨骨折组(C组)和右侧大脑皮层损伤+左侧胫骨骨折组(D组).每组大鼠于伤后即刻、2 d、1周、2周及4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CGRP含量;于伤后1周、2周及4周对骨折处拍摄x线片,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神经节中CGRP含量;2周取骨折局部骨痂做HE染色. 结果 各组大鼠1周及2周X线片骨折线清晰,4周除B组外,其余各组骨折线消失.2周HE染色显示骨痂量变化:B组少于A组;C组及D组多于A组.各组大鼠在血清中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各时间点CGRP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背根神经节中CGRP含量变化:1周时,B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于A组(P<0.01);2周时,B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高于B组(P<0.05),C组高于A组(P<0.01);4周时,与A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CGRP含量均升高,其中C组最明显(P<0.01). 结论 骨折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后,骨折愈合慢,而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及大脑皮层损伤后,骨折愈合快,提示合并中枢损伤能促进骨折愈合,此现象可能与CGRP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