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2.
目的 探讨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TOF-PA)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1984年6月至2009年6月对66例TOF-PA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69次.其中男34例,女32例;年龄6个月~29岁.包括Ⅰ型31例,Ⅱ型14例,Ⅲ型12例,Ⅳ型9例.11例行姑息性分流术;2例行一期单源化和室间隔缺损开放;40例行一期修复术,13例行一期单源化和心内修复术.3例分流术后再次心内修复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6例,其中修复手术后死亡5例,分别为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灌注肺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分流术后死亡1例,为切口感染、心内膜炎.47例随访3个月~15.5年,NYHA心功能Ⅰ-Ⅱ级44例,Ⅲ-Ⅳ级3例.结论 TOF-PA肺血管的解剖学和形态学特点是决定手术适应证和方法的重要指标,对于存在自体肺动脉并且周围肺动脉发育较好的TOF-PA,尽可能早期进行一期矫治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分流失效的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189例行体-肺动脉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7例,女102例;年龄3个月~50(5.3±6.2)岁;体重3~56(17.7±11.0)kg。术前临床诊断为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狭窄9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闭锁51例,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4例,功能性单心室合并肺动脉狭窄10例,功能性单心室合并肺动脉闭锁6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6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狭窄8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闭锁10例。手术方式包括中央分流术105例,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61例,墨尔本分流术23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3例(6.9%),术中发生严重低血压和心律失常12例(6.3%),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10例(5.3%),术后24 h内分流失效10例(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体重(P=0.027)、分流管直径<4 mm(P=0.025)、术中不良事件(严重低血压和心律失常,P=0.002)是24 h内分流失效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不良事件(P=0.017)是24 h内分流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年龄小、低体重和肺动脉发育细小的患者,术中预防严重低血压和心律失常,采用4 mm以上的分流管,可明显提高分流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手术效果。方法:2002年2月至2012年6月期间201例患者行体-肺动脉分流术,年龄3个月~13岁,体质量3.5~36kg。手术方法包括中央分流术(Waterston)105例,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B-T分流)70例,墨尔本分流2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和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4例(7.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年龄、低体质量、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术前低血球压积、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术中严重低血压或心律失常、术后早期分流管道堵塞、术后急性肺水肿是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早期分流管道堵塞、术后急性肺水肿是手术早期死亡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体-肺动脉分流术中,选择合适大小的分流管防止术后分流管道堵塞和急性肺水肿,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特别是小年龄和低体质量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术后胸骨裂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心脏直视术后并发胸骨裂开的26例病例,探讨其病因、早期诊断及治疗。结果2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二次开胸行胸骨固定术,同时积极治疗伴发病,加强支持治疗,患者全部治愈,伤口愈合平均时间(15.09±4.41)d。结论伤口局部的症状、体征,术后异常引流液和x线胸片检查对心脏直视手术后胸骨裂开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及早发现与正确的术中和术后处理是治疗胸骨裂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随访研究,对比Fontan手术Y型心外管道(YECFO)与传统心外管道(TECFO)术后血流动力学结果,评价YECFO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至2017年本院心外管道Fontan手术后患者12例,其中女性5例,男性7例;平均(6.6±2.4)岁,平均随访(2.7±1.3)年.YECFO 6例,TECFO...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法洛四联症(TOF)右心室流出道(RVOT)处理方法与矫治术后右心功能变化的关系,以期提高矫治手术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125例TOF患儿接受矫治手术,其中男66例,女59例;手术年龄1~5岁,平均(3.4±1.1)岁;体质量7~26 kg,平均(15.2±5.7)kg.对照组选择20例同龄健康儿童.RVOT处理方法包括跨肺动脉瓣环补片加宽(M1组)67例,右心室漏斗部补片加宽(M2组)6例,经右心室切口非补片修复(M3组)18例,经右心房-肺动脉切口非补片修复(M4组)34例.采用脉冲多普勒(PDE)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DI)评价右心室功能,选择三尖瓣环收缩期移位(TAPSE)、右心室心肌作功指数(MPI)作为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测定的三尖瓣瓣环处舒张早期峰速(Em),舒张晚期峰速(Am),计算Em/Am和E/Em比值作为右心室舒张功能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术后5年随访检查心脏超声发现,M1和M2组的MPI和E/Em显著高于M3和M4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akata指数、既往分流手术、手术方式、肺动脉瓣反流和术后QRS时间是影响术后MPI的危险因素;术前Nakata指数、手术方式、肺动脉瓣反流和术后QRS时间是影响术后E/Em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和术后QRS时间是影响术后MPI的独立因素;术后肺动脉瓣反流是影响术后E/Em的独立因素.结论 TOF术后右心室功能降低与RVOT处理方法有关,舒张功能的降低与术后肺动脉瓣的反流有明显的相关性,收缩功能的降低与手术中应用补片加宽右心室流出道和术后的QRS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心脏超声多普勒技术在测定TOF术后右心室功能和评价术后中、长期疗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术后早期不同抗凝方法的临床效果,以期安全有效地减少改良体-肺(B-T)分流手术早期(术后24 h内)分流失效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2009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55例行改良B-T分流术患者,男31例,女24例,年龄3个月~10岁,平均(33.4±21.5)月,体重3.5~23(8.2±7.4) kg。根据术后不同的抗凝治疗方案,55例患者分为两组:组Ⅰ38例,为术后间断肝素抗凝;组Ⅱ17例,为术后持续肝素抗凝。术前诊断包括法洛四联症(TOF)合并肺动脉狭窄(PS) 24例,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 3例,功能性单心室合并PS 8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合并PS 8例,完全大动脉转位(TGA)合并PS 5例,TGA合并PA 3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TGA)合并PA 2例,其他PS合并心内严重畸形双心室修复困难的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0例。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死亡3例,急性心衰和肺水肿各1例,早期-分流术后失效5例(9.1%),其中TOF 2例,DORV/PS 1例,CTGA/PA 1例,单心室/PS 1例。早期分流失效的患者分流管道直径:4 mm 2例,5 mm 3例。组Ⅰ术后早期分流失效明显高于组Ⅱ(4/38,10.5%vs. 1/17,5.9%,P 0.01),术后围术期死亡率、急性心衰和肺水肿发生率、出血导致的再次开胸手术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B-T分流手术围手术期持续肝素抗凝,能明显降低早期分流失效的发生率,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