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9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08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35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肾移植患者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自1998~2003年肾移植患者1293例,术后发生尿路上皮恶性肿瘤21例(1.6%)。男4例,女17例。17例原发病为慢性问质性肾炎。发生尿路上皮肿瘤距肾移植6~62个月,平均26个月。其中膀胱癌6例,单侧肾盂或输尿管癌6例,单侧肾盂或输尿管、膀胱癌8例,双侧肾盂输尿管癌1例。10例上尿路肿瘤发生部位与移植肾同侧,4例发生于移植肾对侧。临床症状以无痛性肉服血尿和反复泌尿系感染为主。1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免疫抑制剂用量减少1/3并辅以局部灌注化疗。结果 2例行姑息性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分别于发现肿瘤5、8个月死亡。余19例现已随访2~5年。13例肿瘤复发,复发部位为膀胱或对侧原。肾、输尿管。所有患者在免疫抑制剂减量期间均未出现急性排斥。2例因切除移植肾恢复透析,17例肾功能正常。结论 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肾功能衰竭的。肾移植患者和女性肾移植患者易发生移植后尿路上皮肿瘤;移植肾同侧上尿路较对侧好发肿瘤;对移植肾对侧为首发的上尿路发生肿瘤者可预防性行双侧上尿路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已婚,因尿道口外可复性肿物并疼痛出血、排尿困难2天于2007年2月21日入院。患者2天前排尿时出现排尿费力,尿线中断,站立活动后可继续排尿。排尿后阴部有异物感,并疼痛、出血,进而发现尿道口有约葡萄大小红色肿物,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触痛,易出血,肿物被挤压、平卧或站立后可逐渐消失,肿物在小便时反复出现,颜色变暗,出血量增多。  相似文献   
3.
既往有关尿道下裂的文献报道多集中于比较不同成形手术的短期功能、外观变化以及尿道狭窄和尿瘘发生率的差异 ,关于成人尿道下裂及其成形手术对性行为和性功能影响的报道很少。本研究通过邮寄标准化问卷调查了 5 7例 18岁以上的尿道下裂患者 ,6 0例年龄相近正常人作为对照。有 37例患者和 39例正常人回答了问卷。两组间自评性欲强度和勃起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患者组阴茎下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 0 %vs 18% )。 13例尿道下裂患者有射精困难 ,其中 6例表现为溅射 ,另 7例仅呈滴沥状射精。与对照组相比 ,患者组手淫的频率、性活动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3例小儿神经母细胞癌细胞系,运用G显带技术,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介绍了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及其细胞系的三种主要的染色体异常,①1号染色体短臂的畸变;②均匀染色区(HSR);③双微小体染色体(DM)。并结合文献讨论了染色体异常与预后的关系。指出了1号染色体短臂畸变的存在与否和染色体的倍体数可作为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前列腺癌合并骨转移的患者外周血中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和人腺体激肽释放酶mRNA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RT-PCR的方法,检测外周血中PSA、PSMA和hK2mRNA表达.结果:巢式PCR能够检测到经淋巴细胞稀释的LNCaP细胞的PSA、PSM和hK2mRNA的灵敏度,稀释浓度分别为10-6、10-6及10-7.检测初发伴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PSA、PSMA和hK2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59.45%、51.35%、59.46%,其中三种检测同时阳性的为32.43%;检测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出现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57.14%、85.71%、83.33%,其中三种检测同时阳性的为52.48%.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健康男性及健康女性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以β-actin mRNA做为内参照,所有临床标本检测均为阳性.结论:采用巢式RT-PCR检测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PSMA、hK2和PSA mRNA有助于发现进入循环系统的前列腺癌细胞,提示隐匿性转移的存在.PSMA和hK2较适合用于内分泌治疗后患者的检测.三种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股骨中段骨膜瓣移植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45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股中间肌近端血管及其骨膜支的来源,分支分布。结果表明:近端的股动脉来自旋股外侧动脉占57.5%;来自股深动脉占28.9%;来自股动脉占13.1%。肌动脉干长15.8±0.7mm,外径2.2±0.7mm。88.9%的骨膜支来自肌动脉,经股中间肌与股内侧肌之间的间隙,达股骨中段前份。骨膜支干长36±11mm,外径1.5±0.4mm。以肌动脉为蒂,  相似文献   
7.
报道用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骨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顺行移位修复尺、桡骨骨不连,逆行移位修复手舟骨、月骨不连与骨坏死。结果:临床应用19例,随访1年,在术后3~6月均达到骨愈合和骨坏死修复,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术适合邻近骨不连、骨坏死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桡尺远侧及第 1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 ,分别对桡侧腕屈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 :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长 ( 17.8± 2 .6)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13 .7± 3 .1)、( 5 .6± 1.1)和 ( 4 .6± 0 .5 7)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1.5± 0 .5 )、( 2 .0± 0 .3 )和 ( 2 .4± 0 .3 )mm。桡侧腕屈肌腱性部长 ( 14 .3± 1.1)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9.11.4)、( 5 .5± 0 .9)和 ( 4 .0± 0 .4) ,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2 .4± 0 .6)、( 2 .2± 0 .4)和 ( 2 .6± 0 .5 )mm。结论 :采用桡侧腕屈肌腱和桡侧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 ,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 ,适用于桡尺远侧关节或第 1腕掌关节脱位的修复 ,临床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关节骨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6例老年人桡骨远端复杂性骨折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双关节骨外固定器固定进行治疗。结果:随访8~38个月,骨折均获得良好的复位与固定,疗效较满意。结论:手法复位,双关节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性骨折,可有效矫正畸形,重建桡腕关节的稳定,是一种微创、安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肋导致胸腔出口综合征较为常见,但颈肋与第1肋骨融合(叉状颈肋)却少见报道,叉状颈肋合并斜角肌止点变异更为少见.作者曾诊治1例,臂丛被变异的颈肋及前斜角肌分为两部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