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外科治疗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外科治疗围术期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效果良好,19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围术期死亡1例。术前甲减确诊者均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剂量为12.5~200μg/d,平均(85±11.9)μg/d,(1.15±0.14)μg/kg,术后3d内服用剂量为25~200μg/d,平均(113±11.3)μg/d,(1.56±0.13)μg/kg;术前漏诊6例,术后确诊后立即行激素替代治疗,左旋甲状腺素片最大剂量为250μg/d,最小剂量为75μg/d,平均179.17μg/d,(2.38±0.66)μg/kg;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4~146 h,平均(38±21)h,ICU停留时间16~67 h,平均(35±14.5)h;术后使用2~5μg.kg-1.min-1多巴胺改善心功能,其中使用肾上腺素维持心功能者4例,剂量在0.02~0.08μg.kg-1.min-1,行IABP辅助治疗者1例,5 d后顺利撤除。结论: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外科治疗增加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恢复较甲状腺功能正常者慢,积极有效的围术期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围术期病死率并无明显增高,可安全耐受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小切口直视下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及近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13年8月,31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通过腋下小切口径路,直视下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Marshall韧带切断。结果:无围术期死亡、Ⅲ°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气管插管时间(4.3±2.4)h,平均住院天数(5.9±2.8)d。26例患者术毕转复窦性心律,2例电复律后转复,3例5d内转复。平均随访19.4个月,2例心房颤动复发,3例出现阵发性房性期前收缩。结论:小切口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无需特殊器械辅助,易于推广,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经验,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采用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治疗以二尖瓣前叶脱垂为主(均为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40例,年龄22~64(48.00±6.40)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将74例患者分为两组,腱索转移组(n=42):行腱索转移术,采用后叶腱索转移至前叶的方法;人工腱索组(n=32):行人工腱索术,采用的是线圈技术。术后观察围术期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二尖瓣反流程度。随访期间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等指标变化。结果腱索转移组和人工腱索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开胸止血,9例术后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给予静脉滴注胺碘酮处理后好转。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腱索转移组患者有少量反流5例,微量反流12例,未见明显反流25例。人工腱索组有少量反流6例,微量反流15例,未见明显反流11例。随访70例,随访率94.59%(70/74)。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较出院前明显增加(腱索转移组:64.00%±4.20%VS.55.00%±5.10%;人工腱索组:63.00%±3.50%vs.56.00%±4.20%),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腱索转移组:(47.00±2.20)mm vs .(58.00±6.90)mm;人工腱索组:(45.00±3.80)mm vs.(57.00±5.10)mm]、收缩期末内径分别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腱索转移组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与人工腱索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腱索转移组术后14个月有1例患者因二尖瓣大量反流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人工腱索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由于频繁出现血红蛋白尿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结论腱索转移和人工腱索技术均适合复杂二尖瓣前叶脱垂的处理,人工腱索技术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腱索转移的技术要求更高,变化性较大。两种方法均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值得临床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双侧腋下小切口直视下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8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通过腋下小切口径路,直视下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Marshall韧带切断.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气管插管时间(4.2±2.6)h,平均住院时间(5.8±3.2)d.24例患者术毕转复窦性心律,1例电复律后转复,3例5d内转复.平均随访16.5个月,1例心房颤动复发,2例出现阵发性房性早搏.结论 双侧腋下小切口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效果良好,无需特殊器械辅助,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人工腱索线圈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采用人工腱索线圈技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经验.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8例二尖瓣前叶脱垂病人中男5例,女3例;年龄28~68岁,平均(56.0±8.9)岁.心功能(NYHA)Ⅱ级2例,Ⅲ级6例.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7例(其中腱索断裂合并延长2例),腱索延长1例.A1区域脱垂3例,A2 区脱垂2例,A2合并A3区脱垂3例;合并二尖瓣后叶腱索断裂2例,1例合并三房心.左室舒张末直径53~62 mm,平均(57.2±3.8)mm,射血分数(EF)0.60~0.68,平均0.63±0.02.心胸比率0.52±0.17.术中采用测量器测量腱索长度,并在测量器上制作人工腱索线圈,固定在乳头肌和瓣叶游离缘.结果 手手术死亡.1例男性病人术后第2天出现血红蛋白尿,经过碱化尿液、利尿、激素等治疗后改善.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少量反流1例,微量反流7例.术后左室舒张末直径42~51 nm,平均(47.1±2.2)mm,较术前明显改善.出院后常规抗凝治疗3个月.术后随访1~19个月,平均(8.2±4.3)个月,少量反流1例,无或微量反流7例.心功能Ⅰ级6例,Ⅱ级2例,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人工腱索线圈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近期效果确切、容易复制.  相似文献   
6.
后叶腱索转移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采用后叶腱索转移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探讨二尖瓣成形术的黄金时机。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1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二尖瓣前叶脱垂、腱索断裂10例,腱索延长4例,断裂合并延长2例;A1区域脱垂3例,A2区域脱垂6例,A3区域脱垂3例,合并A1、A2区域脱垂2例,A2、A3区域脱垂2例;均采用后叶腱索转移技术,其中1例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有少量反流2例,微量反流6例,无反流8例。出院后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随访16例(100%),随访1~46个月(22.0±3.5个月),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少量反流3例,微量反流7例,无反流6例,效果优良。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4例。出院前射血分数(EF)较术前降低(53.0%±3.4%vs.65.0%±4.2%,P=0.013),术后随访时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2.1%vs.65.0%±4.2%,P=0.110);出院前和随访时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50.0±3.2mm,47.0±2.8mmvs.58.0±6.5mm,P=0.031,0.020);随访时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2)。结论后叶腱索转移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有效方法,心瓣膜成形术的最佳时期是术前EF值大于60%、左心室轻度增大、心功能在Ⅲ级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病变行主动脉瓣置换(AVR)术后远期发生主动脉夹层的可能原因以及再次手术的方式选择和临床体会。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AVR术后形成主动脉夹层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升主动脉夹层8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夹层2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夹层2例;10例原发病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为主动脉瓣狭窄。结果12例患者中1例二次手术前死亡;3例拒绝再次手术,8例接受二次手术,1例术后由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余患者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假腔闭合良好,无新发夹层,窦部大小正常,包裹腔内无异常分流。结论AVR术后主动脉夹层多发生于术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同时与首次手术时未积极处理升主动脉,以及手术操作技巧有关,同时再次手术的方式选择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头肌瓣环再固定(papillary muscle repositioning,PMR)技术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以二尖瓣病变为主并实施PMR技术的瓣膜置换术(均置换的机械瓣膜)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52.46±11.22)岁。分析其心功能改善情况及左心室形态等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围手术期死亡0例;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心排)1例,强心利尿后好转,并顺利出院。术后仅1例出现大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术前改善,出院前较术前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PMR技术的二尖瓣置换术在维持左心室乳头肌-二尖瓣环的张力和完整性,改善左室容积、左室形态和射血分数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策略,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探讨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策略。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28例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应用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替换策略进行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多个瓣膜病变等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男性8例,女性20例,年龄65~77岁,平均(70. 5±3. 48)岁,体表面积1. 55~1. 72 m~2,平均(1. 63±0. 05) m~2。按病因分类,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17例,先天性二叶畸形6例,风湿性改变4例,其他病变1例。患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6例,Ⅲ级20例,Ⅳ级2例。同时合并疾病包括冠心病5例,2型糖尿病8例,高血压病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例,心房颤动7例,既往卒中史6例。手术前超声心动图测主动脉瓣环径(17. 5±1. 02) mm,平均跨瓣压差(59. 8±10. 2) mm Hg (1 mm Hg=0. 133 k Pa)。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05. 0±18. 8) 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71. 0±17. 1) min。实测主动脉瓣环径(18. 1±0. 87) mm,应用Nick法扩环25例,Nuez法3例,扩环后主动脉瓣环径(22. 2±0. 93) mm,平均增加(4. 13±0. 78) mm,平均替换瓣膜尺寸(21. 8±0. 99) mm,预期有效瓣口面积指数(1. 10±0. 07) cm~2/m~2。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7例,左心耳切除术7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3. 6%),死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开胸止血术1例,急性肾衰竭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并发症1例,临时起搏治疗6例。出院时平均跨瓣压差(13. 14±2. 14) mm Hg,超声实测有效瓣口面积指数(1. 12±0. 07) cm~2/m~2,仅1例发生轻度患者-人造瓣膜不匹配。手术后2年,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临床评估。24例患者心功能Ⅰ级,3例Ⅱ级。患者平均跨瓣压差及左心室质量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59. 8±10. 18) vs.(13. 8±1. 93) mm Hg,P 0. 01;(151. 3±9. 95) vs.(110. 6±6. 95) g/m~2,P0. 01]。5例患者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19例患者左心室肥厚得到逆转,8例患者仍存在轻度左心室肥厚。随访时平均有效瓣口面积指数(1. 09±0. 09) cm~2/m~2,1例发生轻度患者-人造瓣膜不匹配。结论: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替换策略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近中期疗效良好,既有效避免患者-人造瓣膜不匹配现象,又避免了长期抗凝所致的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中乳头肌悬吊固定技术重建瓣下连续性的方法,在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心外科,因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需行二尖瓣置换术且应用乳头肌悬吊固定技术,作为重建瓣下结构连续性的方法的患者临床资料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9.18±11.5)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7例,Ⅳ级5例,心房颤动18例。病因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退行性变(13例)、缺血性二尖瓣返流(3例)及风湿性改变(2例)。结果:22例患者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全部切除二尖瓣前叶及瓣下腱索、大部分后叶及腱索,保留后叶基底部及与之相连的基底部腱索,再将前后乳头肌分别悬吊固定于后瓣环相应的位置以重建瓣下结构的连续性,最后以间断或连续缝合法置入人造瓣膜。本组置入机械瓣12枚,生物瓣10枚,同期行左心耳缝闭及左心房折叠术17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三尖瓣成形15例。1例死于术后严重肺部感染,其余均顺利出院,21例患者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6.14±8.16)个月。随访期间1例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余患者心功能改善,人造瓣膜功能良好,无瓣膜功能障碍及抗凝治疗导致的出血或栓塞并发症。术后及随访期间心胸比、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及收缩期末径、球形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在术后早期得到改善,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随访期进一步改善。结论:应用乳头肌悬吊固定技术重建二尖瓣下结构连续性的方法,在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的二尖瓣置换术中安全有效,与传统的保留二尖瓣下结构的技术相比,简单易行,易于掌握,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