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yclin D1和p16蛋白在鼻咽低分化鳞癌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和p16蛋白的表达与鼻咽低分化鳞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yclin D1和p16在66例鼻咽低分化鳞癌和20例鼻咽部炎症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这两种蛋白与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复发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p16的缺失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P<0.0 5),而cyclin D1的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yclin D1的过表达在有复发组高于无复发组(P<0.05),而p16的缺失表达与复发无关(P>0.05) .p16的缺失表达和cyclin D1的过表达均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p16的缺失表达和c yclin D1的过表达小于5年生存组均明显高于大于5年生存组(P<0.05).结论 p16的缺失表达可能与淋巴结的转移和预后有关;cyclin D1的过表达可能与复发和预后有关.p16和cyclin D1均有可能独立作为鼻咽低分化鳞癌的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热磁疗法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将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发生暂时性尿失禁的128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64例)使用热磁疗法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64例)不进行任何辅助治疗)。分析两组尿失禁的改善程度(漏尿次数)、患者的满意度、尿失禁持续时间(d)、血尿程度。结果 随诊观察1个月,TURP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失禁者中,两组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分别为58例(90.6%)、46例(71.9%)(P<0.01),改善5例(7.8%)、15例(23.4)(P<0.05),失败1例(1.6%)、3例(4.7%)(P<0.05);I?II度压力性尿失禁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6 d、11 d,漏尿次数分别6次/d、10次/d,满意度优良者分别61例(95.3%)、51例(79.7%)(P<0.05),治疗组中有2例在治疗期间血尿明显,予以止血对症处理后缓解,对照组中有1例尿失禁持续1年,两组血尿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尿发生率相对较多。结论 热磁疗法为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暂时性尿失禁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改善I?II度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RTX是一种从大戟色素体 (类似仙人掌 )的树脂中提炼出来的刺激性干乳胶 ,可与特异性受体 (vanilloid受体亚型 1,VR1)结合。低浓度 ( 1nM至 10mM)的RTX即可导致大量钙离子流入C纤维神经元细胞并使之脱敏 ;可使神经生长因子灭活 ;可减少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其他神经蛋白的合成 ;可作用于含速激肽 (为疼痛介质 )的神经纤维。通过膀胱灌注RTX可减少或抑制逼尿肌自主活动 ,减弱神经纤维对有害刺激的识别能力 ,改善膀胱顺应性 ,达到治疗逼尿肌高反射、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不稳定、膀胱痛的目的。与辣椒辣素相比 ,RTX疗效更显著、并发症少、病人易于接受 ,不会促进或引发癌症 ,在治疗下尿路症状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RTX治疗下尿路症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TX是一种从大戟色素体(类似仙人掌)的树脂中提炼出来的刺激性干乳胶,可与特异性受体(vanilloid受体亚型1,VR1)结合。低浓度(1nM至10mM)的RTX即可导致大量钙离子流入C纤维神经元细胞并使之脱敏;可使神经生长因子灭活;可减少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其他神经蛋白的合成;可作用于含速激肽(为疼痛介质)的神经纤维。通过膀胱灌注RTX可减少或抑制逼尿肌自主活动,减弱神经纤维对有害刺激的识别能力,改善膀胱顺应性,达到治疗逼尿肌高反射、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不稳定、膀胱痛的目的。与辣椒辣素相比,RTX疗效更显著、并发症少、病人易于接受,不会促进或引发癌症,在治疗下尿路症状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三种不同管径通道在经皮肾取石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取石术基础上,适当增大通道口径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三组采用F16、F18和F20三种不同通道进行经皮肾取石术治疗共312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就手术时间,出血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结石清除率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随着工作通道的增大,术中出血和患者的住院时间并未随之增加,结石的清除率无明显差异,但手术时间明显缩短,F16、F18和F20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3、96和78min;黏膜损伤和肾组织被击穿的机会减少,三组发生率分别为8%,5.4%和0;术后高热的发生率和水外渗引起胸腹腔积液的发生率降低;前者的发生率分别为9.19%,4.65%和4.16%;水外渗引起胸腹腔积液仅见于F16组。结论:适当增大经皮肾取石的通道,不会造成肾盏颈部撕裂和肾血管损伤而引起的大出血,在保证较高取石率的情况下,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中p16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p16和cyclinD1蛋白在 85例鼻咽癌和 18例鼻咽部炎性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85例鼻咽癌中p16的表达率为 41 2 %(35 / 85 ) ;cyclinD1的过表达率为 6 3 5 % (5 4/ 85 )。 18例鼻咽部炎性黏膜中 ,p16的表达率为 10 0 % ;cyclinD1的表达全部为阴性。高分化鳞癌p16的表达率为 75 0 % (6 / 8) ,低分化鳞癌为 38 2 % (2 6 / 6 8) ,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5 )。有淋巴结转移的p16表达率为 2 8 6 % (14/ 49) ,无淋巴结转移的为 5 8 3% (2 1/ 36 ) ,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35例p16 ( )的癌组织中有 2 8例cyclinD1呈过表达 ;5 0例p16 (- )的癌组织中有 2 6例cyclinD1呈过表达。结论 p16的缺失表达和cyclinD1的过表达两者可能单独或共同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p16的缺失可能还与鼻咽癌细胞的分化、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急性尿潴留(AUR)后血清肌酐、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及其膀胱尿道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随机选择的36例已留置尿管48h以上的BPH并AUR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且同日行血清肌酐、PSA检测并分为两组:DI(逼尿肌不稳定)组(22例)和无DI组(14例),分析血清肌酐、PSA与膀胱功能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中逼尿肌收缩力很弱(VW)占10例,其游离PSA(f PSA)均<1.0 ng/m L,DI组中血清肌酐与膀胱顺应性、总PSA(t PSA)有相关性(r分别为0.406、-0.340,P值分别<0.01、0.05);DI幅度与膀胱顺应性、逼尿肌收缩力、t PSA有相关性(r分别为-0.309、0.677、0.304,P值分别<0.05、0.01、0.05);DI组与无DI组的f PSA与逼尿肌收缩力均有相关性(r分别为0.375、0.464,P值均<0.05)。DI组血清肌酐与f PSA、DI幅度、逼尿肌收缩力无相关性(r分别为-0.282、-0.301、-0.184,P值均>0.05);无DI组t PSA与血清肌酐、膀胱顺应性、逼尿肌收缩力无相关性(r分别为0.278、0.348、0.365,P值均>0.05)。结论 BPH并AUR患者的血清f PSA越低(<1.0 ng/m L),间接反映逼尿肌收缩力受损越严重,DI影响t PSA及肌酐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与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将100例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成2组:A组50例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B组50例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碎石取石时间、术中出血量、尿液转清时间、住院时间及一期碎石成功率,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2组患者术后肾积水消失率与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碎石取石时间、尿液转清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A组显著缩短(P<0.05),2组一期碎石成功率及术后肾积水消失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肾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施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的临床价值较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例巨大左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女性多见,以肿块压迫症状、可触及包块、良性、非功能性为特点,体积大,易出血,MRI有典型特征。结论: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易误诊,其非功能性特点及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诊治,肿瘤越大,手术风险越高,切除肿瘤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