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非连续梯度离心处理精液时不同离心力对精子活力、存活率、浓度、形态、DNA完整性的影响。方法搜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共100例精液质量正常的不育症志愿者精液样本,充分充分混匀后取4mL均分4份,1份作为对照组,其它3份作为处理组,分别使用300×g、400×g、500×g离心力进行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检测处理前后每组精液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正常形态率以及精子DNA碎片率,计算每组的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结果离心后3个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正常形态率、存活率方面无差异(P0.05),精子DNA碎片化指数(DFI)在离心力300×g和400×g组明显低于原液组(P0.05),500×g组DFI与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在3个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精液处理时使用离心力300×g或400×g可在保证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的情况下有效提升样本的DNA完整性,提高辅助生殖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合并膀胱结石仅行碎石取石辅助药物治疗,未行前列腺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6月~2013年6月对6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采用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经尿道碎石取石术或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膀胱结石,术后给予坦索罗辛和(或)非那雄胺缓解前列腺增生引起的下尿路症状,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IPSS评分、QOL评分、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的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IPSS评分(12.9±4.8)分,明显低于术前(22.6±3.6)分(t=12.918,P=0.000);QOL评分(3.2±1.1)分,明显低于术前(4.7±1.0)分(t=8.279,P=0.000);残余尿量中位数13 ml(0~60 ml),明显少于术前中位数29 ml(0~102 ml)(Z=-3.614,P=0.000)。术前与术后1个月最大尿流率分别为(11.1±2.3)、(11.8±2.4)ml/s,无统计学差异(t=-0.755,P=0.441)。术后膀胱结石复发2例(3.2%),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结石完全排除,随访未见结石复发。62例平均随访28个月(6~62个月),急性尿潴留2例,继发上尿路积水1例,反复肉眼血尿合并泌尿系感染2例,下尿路梗阻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例,此6例(9.7%)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max是前列腺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13,P=0.026,95%CI:0.054~0.835)。结论单纯处理膀胱结石结合药物治疗对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下尿路症状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早期与延迟行膀胱全切术的疗效比较,探讨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适用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首次行TURBT联合卡介苗(BCG)治疗,术后均复发,再行膀胱全切术。根据肿瘤复发情况及再手术时间,分为早期膀胱全切组28例,延迟膀胱全切组42例。结果:早期膀胱全切组中,5例死亡,其中3例死亡原因与肿瘤相关,2例死于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延迟膀胱全切组中,9例死亡,其中5例死亡原因与肿瘤相关,1例死于意外伤,3例死于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早期全切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82.1%,延迟全切组为79.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3)。早期全切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90.9%,延迟全切组为7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延迟全切组较早期全切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程度高,其中生理得分延迟与早期全切组分别为87.94分和58.95分,心理得分延迟与早期全切组分别为93.08分和70.12分,社会关系得分延迟与早期全切组分别为85.82分和60.67分。以上各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境因素得分延迟与早期全切组分别为83.51分和91.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尽可能行TURBT联合BCG灌注治疗,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直到肿瘤出现进展或浸润时再行膀胱全切术。  相似文献   
4.
补充丙酮酸钙对抵抗小鼠急性运动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补充丙酮酸钙对小鼠肝脏抗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运动对照组(Ec组)、丙酮酸钙组(P组)、运动丙酮酸钙组(Ep组)各8只。P组、Ep组小鼠每天给予600mg/kg.d的丙酮酸钙灌胃;C组、Ec组给予同等剂量蒸馏水灌胃。3周末时Ec组和Ep组大鼠进行力竭运动实验。检测各组肝脏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TNOS,iNOS)及肝线粒体中的钙(Ca2+)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Ec组及Ep组小鼠肝脏组织TNOS、iNOS及NO、线粒体Ca2+的浓度均明显上升(P0.05,0.01);Ep组明显低于Ec组(P0.05,0.01);P组与C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充3周的丙酮酸钙能明显降低急性运动性肝损伤NO和线粒体Ca2+浓度,对预防和治疗运动性急慢性肝病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