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Ad-p53)逆转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多药耐药作用及其对MDR1 mRNA/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及其阿霉素耐药株MCF-7/Adr为实验对象,以50 MOI Ad-p53感染MCF-7/Adr细胞,CCK-8法观察Ad-p53对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MDR1 mRNA变化,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P-gP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50 MOI Ad-p53能使MCF-7/Adr细胞阿霉素IC50由(4.54±0.91)mg/L降到(0.26±0.11)mg/L,逆转耐药倍数为18.1倍(P《0.01);MDR1 mRNA相对表达量由1.32下降至0.85(P《0.01),P-gP蛋白表达量亦下降.结论 Ad-p53具有对人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其可下调MDR1 mR-NA/P-gP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组织中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 1 样(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 like,AIF1L)的表达及其对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分别选取132例乳腺癌组织和39例癌旁组织标本以及TNBC细胞系MDAMB231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验证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中AIF1L表达情况。通过构建过表达AIF1L腺病毒载体转染MDAMB231细胞系,采用MTT实验、细胞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细胞伸展实验分别检测AIF1L对TNB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伸展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AIF1L对FAK-RhoA 信号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探究其分子作用机制。结果:乳腺癌组织中AIF1L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TNBC组织中AIF1L阳性表达率最低。AIF1L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伸展能力。AIF1L抑制FAK-RhoA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活性,逆转癌细胞EMT表型。结论:AIF1L在TNBC组织中极低表达,对TNBC细胞生物学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抑制FAK-RhoA信号通路和(或)EMT相关通路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产生耐受性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突变型p53基因与肿瘤多药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Ad-p53)对人乳腺癌多柔比星(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对耐药相关蛋白P-gp、TOPOⅡ和GST-π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及其多柔比星耐药株MCF-7/Adr为实验对象,cck-8法观察Ad-p53对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Western blot检测P-gp、TOPOⅡ和GST-π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50 MOI Ad-p53能使多柔比星对MCF-7/Adr细胞IC50由(4.54±0.91) μg/ml降到(0.26±0.11) μg/ml,逆转耐药倍数为18.1倍(P〈0.001);P-gp、GST-π蛋白表达量下降,TOPOⅡ未见明显变化.结论Ad-p53能够逆转MCF-7/Adr多药耐药,下调P-gp和GST-π表达.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目前多基因、多靶点联合治疗已成为肿瘤研究的方向之一,本文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ES)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乳腺癌裸鼠模型,成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ES组、rAd/p53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处理;观察裸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和肿瘤的体积,并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microvessel density)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表达.结果成瘤后ES组,rAd/p53组和联合组抑瘤率分别为1.75%、43.36%和58.68%,rAd/p53组和联合组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P<0.05),联合组抑瘤作用更为显著;对照组、ES组、rAd/p53组与联合组肿瘤组织的MVD及VEGF表达H-评分分别为(30±5、24±4、24±4、18±4)和(46±8、39±8、40±5、29±5),联合组均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均未见不良反应,体重变化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rAd/p53可显著抑制裸鼠乳腺癌的生长及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ES)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对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裸鼠荷人乳腺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ES组、rAd/P53组和两药联合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观察肿瘤生长,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结果:各治疗组均可明显抑制移植瘤生长, ES组、rAd/P53组和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1.67%、48.74%和75.54%,联合用药组抑瘤作用最为显著(P<0.05)。对照组、ES组、rAd/P53组与联合用药组的移植瘤组织MVD分别为31.17±2.48、20.33±4.84、22.33±3.88及12.50±2.74,VEGF 表达H评分分别为45.33±589、35.83±546、33.67±4.80及22.33±4.41,联合用药组的MVD和VEGF表达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1)。 结论:重组人ES联合rAd/P53治疗可显著抑制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及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170和053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p170和05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96例乳腺癌组织中p170阳性表达率为65.25%(54/96),其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ER和PR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无关。053阳性表达率为41.67%(40/96),其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型、ER和PR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170与p53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p170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他们是重要的病理指标,对肿瘤化疗药物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p170和p53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170和p53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p170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96例乳腺癌组织中p170阳性表达率为65.25%(54/96),其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ER和PR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53阳性表达率为41.67%(40/96),其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型、ER和PR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170与p53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p170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他们是重要的病理指标,对肿瘤化疗药物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乳腺区段切除术(PM)联合腋淋巴结清扫术(ALND)对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及对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乳腺癌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接受乳腺癌根治术,观察组给予PM联合ALND术.观察2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后VCAM...  相似文献   
9.
浆细胞性乳腺炎62例临床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要点和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62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各类型手术治疗方式。结果脓肿切开引流10例,肿块切除、象限切除43例,单纯性乳房切除7例,皮下乳房全切并行假体植入2例。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极易误诊为乳腺癌,结合临床查体、超声、钼靶及MRI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对不同类型选择正确治疗时机及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