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小球足细胞的发育过程。方法:应用过碘酸-希夫氏染色观察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胚胎不同时间点(胚胎28d至出生后21d,以周为单位,共17个时间点)肾小球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猪胚肾不同阶段(帽状间充质、肾小囊体、逗号形体、"S"形体、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成熟肾小球)足细胞的发育过程。结果:猪在胚胎第28天(E28d)后肾已开始发育,可见典型的帽状间充质、肾小囊体、逗号形体和"S"形体;E35d可见肾小球形成,包括近皮质的不成熟肾小球以及近髓质的成熟肾小球。胚肾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胚肾早期足细胞标志物WT1表达于Six2阳性的后肾帽状间充质细胞,相继表达于肾小囊体、整个逗号形体、逗号形体尾部以及"S"形体下端,最终局限于肾小球足细胞。结论: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足细胞来源于Six2阳性的后肾帽状间充质细胞,经过肾小囊体、逗号形体、"S"形体、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阶段,发育成为成熟肾小球的足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Robo2在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肾脏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对胚龄12.5、13.5、14.5、15.5、16.5、17.5、18.5d和生后日龄1d、1周、5周共10组小鼠肾脏组织中的Robo2 mRNA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胚龄12.5、13.5、14.5、15.5、16.5、17.5d和成年小鼠肾脏Robo2蛋白表达部位.结果 实时定量RT-P CR结果显示,Robo2蛋白表达水平在胚龄12.5、 13.5、 14.5d时最高,随后明显下降,在出生后维持低水平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obo2最初在胚肾的后肾间充质表达,而不在输尿管芽表达,随着胚龄增加及肾脏发育,Robo2表达于后肾间充质细胞膜、围绕输尿管芽的浓缩帽状间充质、逗号形体和S形体以及肾小囊体,最终表达于肾小球足细胞.另外,部分早期肾小管上皮细胞也有微弱Robo2表达.在Robo2基因缺失后,肾单位发育异常,部分肾小管、集合管扩张.结论 Robo2通过调控后肾间充质与输尿管芽相互作用在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对肾单位发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disease,ESRD)的重要共同通路。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阻断剂--氯沙坦对慢性肾脏病具有保护作用,但其能否抑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及其可能的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在体内构建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大鼠模型,观察氯沙坦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UUO组(n=20),UUO氯沙坦治疗组(n=20)。术后氯沙坦治疗组予以氯沙坦灌胃,剂量20mg·kg-1·d-1。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14天处死大鼠。冰冻组织行E-cadherin,Vimentin,α-SMA,β-catenin和ZEB1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UUO组大鼠第7天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肾小管管腔扩大,小管萎缩,间质增宽及炎细胞浸润,部分小管间质纤维化;第14天间质纤维化表现更为严重。与对照组相比,UUO模型组大鼠第7天、第14天肾间质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显著下降,而Vimentin,α-SMA,β-catenin和ZEB1表达增加。与UUO模型组比较,UUO氯沙坦治疗组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改变明显减轻,肾组织E-cadherin表达增加,Vimentin,α-SMA,β-catenin和ZEB1的表达减少。结论:氯沙坦可抑制大鼠体内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氯沙坦抑制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因子β-catenin/ZEB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及3-甲基腺嘌呤(3-MA)对高糖诱导的原代大鼠系膜细胞自噬、氧化损伤及衰老的影响。方法从大
鼠肾分离培养原代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糖+雷帕霉素(自噬增强剂)及高糖+3-甲基腺嘌呤(自
噬抑制剂)干预组。在细胞培养24 h、72 h及10 d时,Western blotting观测自噬标志物-自噬相关基因LC3及泛素结合蛋白p62/
SQSTMI的表达变化;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细胞脂质损伤产物-丙二醛(MDA)水平,2,4-二硝基苯肼(DNPH)比色法测定细胞蛋
白质损伤产物-羰基含量,通过进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活性(SA-β-gal)染色及衰老相关异染色质斑块(SAHF)分析检测细胞
的衰老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经高糖处理72 h和10 d后,自噬标志物LC3表达降低,p62/SQSTMI升高,MDA及羰基
含量上升(均P<0.05);处理72 h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增加(P<0.05),细胞核异染色质斑块形成增加。高糖培养的细胞用雷
帕霉素干预72 h 和10 d 后,LC3 表达升高,p62/SQSTMI表达下降,MDA及蛋白质羰基含量均下降(均P<0.05),72 h 后细胞
SA-β-gal染色阳性率下降(P<0.05),细胞核异染色质斑块形成减少;高糖培养的细胞用3-MA干预72 h和10 d后,LC3表达下
降,p62/SQSTMI表达升高,MDA及蛋白质羰基含量升高(均P<0.05),72 h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上升(P<0.05),细胞核斑块
形成增多。结论高糖可抑制系膜细胞自噬功能,促进系膜细胞氧化损伤,加速细胞衰老;雷帕霉素干预可减轻高糖对系膜细胞
自噬功能抑制,减少氧化损伤,延缓衰老;3-MA加重高糖对系膜细胞自噬功能的抑制,进一步加重细胞氧化损伤,加速衰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小球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的发育过程及相互关系。方法:采集不同时间点(胚胎28~112d及出生后1d、7d、14d、21d)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组织,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胚肾发育不同阶段(帽状间充质、肾小囊体、逗号形体、"S"形体、毛细血管袢期肾小球及成熟肾小球)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与系膜细胞标志物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在胚肾早期呈散在性分布,继而围绕肾小囊体和逗号形体呈"环抱"状分布,然后进入"S"形体下端的血管裂隙内聚集形成无管腔的"前毛细血管束",最后表达于成熟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标志物α-SMA在早期胚肾、肾小囊体和逗号形体阶段均无表达;"S"形体早期分布于"S"形体周围,后期进入"S"形体下端的血管裂隙;毛细血管袢期聚集在肾小球血管极根部;随着肾小球发育逐渐向肾小球内延伸,最终表达于成熟肾小球系膜区。CD31与α-SMA双重染色的结果显示,在毛细血管袢期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聚集形成无管腔的前毛细血管束,而α-SMA阳性的系膜细胞聚集在肾小球血管极的根部;随着肾小球发育,α-SMA阳性的系膜细胞逐渐由血管极根部向肾小球内迁移,同时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逐渐形成带有管腔的毛细血管丛。结论: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发育开始于后肾间充质阶段,系膜细胞的发育开始于"S"形体阶段,即肾小球系膜细胞发育在内皮细胞之后;在肾小球血管丛形成过程中,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间可能存在重要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上调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erin-linked kinase,ILK) 对肾小管上皮细胞(human kidney tubular cells,HKC)E- 钙黏素(E-Cadherin) 表达的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 在肾间质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E-Cadherin 是维持肾小管上皮细胞极性的关键蛋白。ILK 是调控上皮细胞转分化的重要蛋白,其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方法 本研究中我们将ILK 转染到HKC 中过表达,然后用RT-PCR、Western blot 及免疫荧光方法观察了ILK 对E-Cadherin 表达及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 活性的影响。进一步用磷酸化下游底物GSK-3β 抑制剂SB415286 观察对E-Cadherin 表达的影响。结果 ILK 过表达可以明显抑制E-Cadherin 表达, 增加GSK-3β 活性。用GSK-3β 抑制剂处理后可以下调E-Cadherin 的表达。免疫荧光显示ILK 过表达可使上皮细胞发生极性改变,E-Cadherin 表达下调。表明ILK 上调可通过激活GSK 抑制E-Cadherin 表达,进而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转分化表型。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究复方天葡片(compound tianpupian,TPP)及其组分对小鼠红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小鼠红细胞自氧化及过氧化氢氧化损伤模型,通过扫描电镜和分光光度计法观察TPP及其组分对红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TPP明显抑制过氧化氢导致的红细胞氧化损伤,其4种组分红景天、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刺五加提取物和茶多酚均显示了对红细胞氧化损伤的拮抗作用,其中葡萄籽原花青素的作用最强。结论:TPP对红细胞氧化损伤具有很好的拮抗作用,是一种有价值的中药复方。  相似文献   
8.
齐卡  冯哲  洪权  傅博  崔少远  陈香美  吴镝 《山东医药》2010,50(20):15-18
目的探讨线粒体钙稳态失衡在高尿酸(UA)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Fluo-3 AM及Rhod-2 AM分别对UA刺激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C)进行胞质钙离子浓度([Ca2+]i)和线粒体钙离子浓度([Ca2+]mito)的特异性染色;RT-PCR法检测其C反应蛋白(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ICAM-1的蛋白变化;ELISA法检测其培养液上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释放变化情况。结果HUVEC-C经600μmol/L的UA刺激后,其[Ca2+]i未见明显变化,而[Ca2+]mito呈波浪式升高(P〈0.05),并在24 h内保持较高的状态;CRP、ICAM-1、IL-6均在UA刺激后升高(P〈0.05)。结论UA可导致内皮细胞炎症反应,[Ca2+]mito的升高与之相关,提示线粒体钙稳态失衡在UA导致的内皮炎症反应中起一定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解剖和生理上与人非常接近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脏发育过程中肾小管的形态学变化和肾小管各节段的特异性标志物。方法:采用高碘酸-希夫(PAS)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系统观察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妊娠28~112d(E28d~E112d)和出生后1d、7d、14d、21d(P1d~21d),共17个不同时间点猪肾小管的发育及肾小管特异性标志物雪莲花凝集素(LTL)、水通道蛋白1(AQP1)、钙结合蛋白(calbindin)-D28k在肾小管不同节段的表达。结果:(1)中国实验用小型猪E28d可见后肾间充质和输尿管芽,即后肾已经开始发育;但这时还没有肾小管。E35d可见不同节段的肾小管,即肾小管已开始发育。从E35d~P14d(E112d仔猪出生),肾皮质均有生肾区存在,即不断有新的肾单位发生;P21d生肾区消失,即不再有新的肾单位产生。(2)①LTL在E28d表达在输尿管芽,E35d开始在近端小管表达,以刷状缘表达最为明显;表达由弱到强,由点状到线状。②AQP1在E28d未见表达,E35d开始表达;AQP1表达在近端小管和髓袢的降支细段,主要表达在细胞膜,尤其在管腔侧的表达更为明显。③Calbindin-D28k在E28d表达在输尿管芽,E35d开始表达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Calbindin-D28k主要表达在细胞质,随着肾小管发育,表达逐渐增强。(3)发现集合管来源于输尿管芽,发源于输尿管芽的集合管从被膜下的生肾区一直延伸到肾髓质。结论: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妊娠35d可以见到不同节段肾小管。LTL、AQP1、Calbindin-D28k可以分别作为猪近端小管、髓袢、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的关键发病机制,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共同通路。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阻断剂氯沙坦对于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其能否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继而抑制肾间质纤维化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体外TGF-β1诱导HK-2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观察氯沙坦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体外使用TGF-β1诱导HK-2细胞表型改变并给予氯沙坦大鼠含药血清干预。氯沙坦大鼠含药血清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获取。HK-2细胞行E-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和ZEB1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TGF-β1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化为间充质细胞,细胞形态由卵圆形变为长梭形,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下调,间充质标志物Vimentin表达上调,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相关分子β-catenin在胞浆、胞核的积聚增多以及ZEB1表达增强;氯沙坦大鼠含药血清能够部分抑制TGF-β1诱导的HK-2转化为间充质表型,并维持HK-2细胞的上皮表型,抑制E-cadherin的表达下调和Vimentin的表达上调;同时抑制β-catenin在胞浆、胞核的积聚以及ZEB1的表达。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氯沙坦可抑制体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氯沙坦抑制β-catenin/ZEB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