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其危险因素。方法对5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年龄匹配的青年健康对照组;59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年龄匹配的老年健康对照组的血脂、血糖及血压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高于青年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含量低于青年对照组(P<0.05)及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脂质代谢异常是引起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HDL-C降低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CMT)患者的临床与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对4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MT家系共10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PMP22的大片段重复突变和PMP22、MPZ、SIMPLE、EGR2、RAB7、NEFL、MFN2、Hsp27及Hsp22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CMT1A和CMT1B致病基因分别为PMP22的大片段重复突变和MPZ基因,这两型患者起病较早,临床表现多见起始于下肢远端的肌无力萎缩,伴感觉减退或缺失,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小腿肌肉明显萎缩,膝、踝反射减低或消失,弓形足,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病理改变可见髓鞘脱失。CMT2A2、CMT2F和CMT2L致病基因分别为MFN2、Hsp27及Hsp22基因,发病率较CMT1低,发病年龄比CMT1较迟,临床症状与CMT1相比,运动系统受累较感觉系统更明显,神经传导速度常在正常范围,病理改变呈轴索变性。结论:基因突变分析结果与临床特点一致,准确性高、损伤小,可早期诊断,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患者或高危亲属。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3岁,主因进行性四肢无力20天,抽搐2小时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因口服敌敌畏50ml后昏迷.经洗胃、阿托品、解磷定等治疗,1周后痊愈.于20天前出现四肢无力,手足麻木,症状渐近性加重,至入院当日,站立行走困难,双上肢不能抬举,持物不能,入院前2小时,突发意识丧失,双眼上吊,四肢抽搐,持续约1分钟,半小时后,类似症状再次发生,抽搐1分钟后清醒,对抽搐情况不能回忆.查体:神清、淡漠、对答切题,颅神经(一),双上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O级,骨间肌及大小鱼际轻度萎缩,双下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Ⅰ-级,胫前肌群轻度萎缩,双手及双足手套、袜子样痛觉减退.四肢肌张力低,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膝跟腱反射均(一),病理征(一).脑脊液检查正常.肌电图示重度神经源损害.所检四肢肌大量纤颤电位及正锐波,无动作电位,无诱发电位出现.脑电图示中度异常,低中幅δ、θ波增多,以θ活动增多为著,呈现弥漫的非节律性、阵发性慢波.头颅CT正常.经给予糖皮激素、营养神经,B族维生素药物治疗,并予以针炙及理疗.  相似文献   
4.
王相斌  宋福聪  郭鹏  张保刚  冯文霞 《河北医药》2010,32(11):1360-1361
目的探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卒中患者200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对这2组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测定血清NES水平。结果与非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HIHSS评分及NSE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障碍越严重,NSE水平越高,并且神经功能损害越重(P〈0.05)。结论 NSE水平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有密切的关系,可用于判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脑电活动地形图(BEAM)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出现的一种用于评价大脑功能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本文对50例急性脑梗塞BEAM改变特点与CT扫描及临床之间关系进行对照分析。梗塞灶数越多BEAM改变越显著,充分体现了BEAM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7.
1 病历简介患者 ,男 ,5 0岁。既往体健。进展性剧烈头痛 7天 ,低热 1天。于 2 0 0 2年 11月 2 6日住院。查体 :体温 3 7.2℃ ,痛苦面容 ,全身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化验血白细胞计数 8.8×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8,淋巴细胞 0 .2。空腹血糖 15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8%。X线胸片未见异常。头颅CT示右顶叶一环形占位病变 ,占位效应明显。MRI检查 :右侧顶叶及部分额、颞、枕叶见大片状异常长T2信号 ,边界较清 ,其内一不规则环状等信号影 ,右侧侧脑室及病灶周围脑组织受压、移位 ,中线轻度向对侧移位。注射钆喷酸葡胺 (Gd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术(CAS)后支架自膨胀率与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30条)颈动脉狭窄行CAS患者,术前依据超声检查将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并于术后3d及1、3、6、12个月分别测量支架近心端、中间段、远心端内径.结果 在CAS术后3个月内支架内径均持续增加,以术后1个月最明显(P均<0.05),6个月后支架各段内径的变化则较小(P均>0.05);至术后12个月,与术后3d比较支架近心端自膨胀率为3.8%±3.4%,中间段为11.4%±5.8%,远心端为11.1%±3.5%.术后3d及1、3、6、12个月,软斑块及纤维斑块支架中间段内径均较钙化斑块大(P均<0.05),软斑块与纤维斑块支架中间段内径无显著差异.结论 CAS术后支架各节段内径在术后1个月持续增大,以中间段最明显;自膨胀程度与术前斑块性质有关,软斑块组自膨胀程度最大,纤维硬斑块组次之,钙化斑组自膨胀程度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宋福聪  郭鹏 《疑难病杂志》2010,9(4):310-310
<正>患者,男,64岁,因腰背疼痛、双下肢无力、小便潴留6 h入院。患者于入院6 h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腰背部疼痛,疼痛无放射,无胸闷、气促,并出现双下肢无力,走路有"踩棉花感",伴脐以下感觉丧失、小便潴留,而后双下肢无力加重,不能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卒中患者200例,根据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2组分别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测定hs—CRP水平。结果与非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HIHSS评分及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障碍越严重,hs-CRP水平越高,并且神经功能损害越重。结论hs—CRP水平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有密切的关系.可用于判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