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脓毒症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发病和死亡的原因,多由感染、手术和创伤等引起,极易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危及患者生命,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过度免疫反应、细胞凋亡等多因素有关。近年研究发现,铁死亡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治疗脓毒症的新靶点。本文从铁死亡的定义、机制和铁死亡导致脓毒症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防治脓毒症寻找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对下腹部手术患儿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 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N组),每组20例.F组在手术开始前15 min,将氟比洛芬酯1.25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缓慢静脉注射;N组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后2、6、12、24h患儿VAS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镇痛药应用次数及人数,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皮肤瘙痒等.结果 与N组比较,F组术后2、6、12h时间点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h时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术后镇痛药应用次数及术后用镇痛药人数明显少于N组(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具有较强的超前镇痛作用,使手术镇痛维持时间延长,减少了术后其他镇痛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手术时由于手术创伤、血液与体外循环管道的接触以及停循环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引起机体复杂的全身炎症反应,涉及各个器官,严重时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是肺损伤的关键。几乎所有CPB手术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减退,轻者仅表现为一过性的亚临床症状,重者则表现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乃至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而后者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CPB相关的急性肺损伤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患者瑞芬太尼辅助用药对新生儿的影响及其胎盘转移情况.方法 择期足月剖宫产术患者40例,初产,ASA Ⅰ级,年龄26~32岁,体重70~90 kg,随机分为2组(n=20),对照组(C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于L3-4间隙穿刺行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控制阻滞平面上界T6-T8.R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5 ng/ml,C组按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控模式和靶浓度输注生理盐水,血样采集完毕时停止输注.于入室平静5 min(T0)、切皮(T1)、胎儿娩出(T2)、子宫修补(T3)和关腹(T4)时记录MAP、HR、分钟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记录T0时和消毒前胎心率(FHR)、子宫切开到胎儿娩出时间(分娩时间)、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5 minApgar评分、1、24 h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胎儿娩出后3 min内分别取脐动脉血(UA)、脐静脉血(UV)各2 ml,于足背动脉取母体动脉血(MA)2 ml,行血气分析,测定瑞芬太尼血浆浓度.结果 与C组和T0时比较,R组T1,2时OAMS评分降低(P<0.05).两组间MAP、HR、MV、RR、分娩时间、FHR、血气分析指标、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和NBNA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在正常范围内.胎儿娩出时MA、UV及UA中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分别为(0.85±0.31)、(0.57±0.12)、(0.22±0.09) ng/ml,CUV/CMA为0.67±0.41,CUA/CUV为0.39±0.08.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5 ng/ml)时,尽管瑞芬太尼可迅速进行胎盘转移,但进入胎儿体内后,可迅速被代谢或重分布,因而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减轻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本文综述临床常用的不同镇痛药物和方法对患者术后免疫反应的影响,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舒芬太尼对小鼠单侧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Balb/c小鼠160只,制作单侧坐骨神经离断损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舒芬太尼高(H)、中(M)、低(L)剂量组和对照(B)组,H组腹腔注射舒芬太尼100 μg/(kg·d),M组50 μg/(kg·d),L组25 μg/(kg,d),B组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d.每组小鼠分别在给药后1、3、5d和1、2、4、8、12周8个时间点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每个时间点每个剂量组5只小鼠.检测坐骨神经再生后神经的传导波幅及传导速度,再处死小鼠,取其坐骨神经损伤处上下0.5 cm的神经组织进行镀银染色,观察神经纤维的再生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测S-100蛋白的表达.结果 H组给药4、8、12周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5.13±0.20)、(24.36±0.13)、(26.17±0.44)mv,M组分别为(4.76±0.19)、(19.19±0.09)、(23.71±0.09)mv,与B组同时点[(1.99±0.18)、(13.78±0.11)、(17.90±0.66)m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给药4、8、12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0.1±0.7)、(60.9±1.2)、(66.1±0.8)m/s,M组分别为(33.5±0.7)、(55.6±1.1)、(60.2±0.7)m/s,与B组同时点[(25.6±0.8)、(50.2±0.3)、(50.7±1.1)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8周镀银染色显示,H组的神经纤维排列较为整齐,很少有溶解现象;M组稍差,排列较整齐,有溶解现象;L组和B组的排列紊乱,多数神经纤维溶解.各剂量组损伤后S-100蛋白表达逐渐增加,到2周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与B组比较,各时间点H、M组的S-100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舒芬太尼可以通过促进S-100的表达,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小檗碱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IR)损伤中的作用,以及探讨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TXNIP)/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灌胃2周后仅进行开关腹操作;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生理盐水灌胃2周后建立大鼠...  相似文献   
9.
<正>瑞芬太尼(remifentanil)199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是一种新型的亲脂性的芬太尼衍生物,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丙醇酸甲酯水解代谢,且不依赖于肝、肾功能。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连续输注不会造成蓄积等独特药理学特点。目前瑞芬太尼已经成为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的主要用药,应用年龄可以小至婴幼儿[1]。瑞芬太尼的止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其他μ受体激动剂一样,具有封顶效应,当瑞芬太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氟比洛芬酯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男61例,女59例,年龄65~75岁,BMI 19~28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氟比洛芬酯0.5 mg/kg组(F1组)、氟比洛芬酯1.0 mg/kg组(F2组)、氟比洛芬酯1.5 mg/kg组(F3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术前30 min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0.5 mg/kg(F1组)、1.0 mg/kg(F2组)和1.5 mg/kg(F3组),C组不予处理。分别采集术前1 d、术后1、3、5和7 d中心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6和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浓度,并于同时点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记录术后1、6、24和48 h VAS评分和术中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氟比洛芬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1 d比较,四组术后1、3、5和7 d时IL-6、CXCL13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后不同时点F1组、F2组和F3组IL-6、CXCL13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F2组和F3组明显低于F1组(P0.05)。与术前1 d比较,四组术后1、3、5和7 d 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不同时点F1组、F2组、F3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F2组和F3组明显高于F1组(P0.05)。与C组比较,F2组和F3组PN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不同时点F1组、F2组和F3组VAS评分和舒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C组(P0.05),F2组和F3组明显低于F1组(P0.05),F3组明显低于F2组(P0.05)。四组无一例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术后氟比洛芬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1.0 mg/kg或1.5 mg/kg氟比洛芬酯均可明显降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其机制与降低炎性因子IL-6和趋化因子CXCL13浓度有关。1.5 mg/kg氟比洛芬酯可提供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