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航  安景辉  石凤梧 《临床荟萃》2020,35(11):980-983
目的 总结心房黏液瘤摘除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18例同期行心房黏液瘤摘除+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房黏液瘤摘除+冠状动脉搭桥术,根据手术所见,肿瘤位置与心脏超声所见位置一致。术中所见肿瘤大小不一,形态呈分叶状、不规则形、类圆形等,质脆,多数为胶冻样,少数有完整包膜,表面可有黏液渗出或出血,少数表面出现钙化。部分肿瘤瘤体可坠入二尖瓣口或三尖瓣口。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1例,经相应的治疗而治愈;术后新发心房颤动5例,均经用胺碘酮后转复正常;二次开胸止血2例。术后随访1年,18例患者均未见瘤体复发,心功能恢复到 NYHAⅠ~Ⅱ级。结论 心房黏液瘤摘除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是治疗心房黏液瘤合并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可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冠状动脉阻塞(CAO)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罕见但可致命的并发症[1],虽然CAO在常规TAVR术中发生率较低(0.66%),但在某些特定的病例(如外科生物瓣衰败或“瓣中瓣”治疗时的TAVR)发生率较高,可导致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术后30 d死亡率可达40%~50%[2-5]。TAVR术中CAO的发生是由患者自身瓣膜(或已置入的外科生物瓣膜/介入瓣膜)上翻堵住冠状动脉(冠脉)开口或介入瓣膜支架置入位置过高,裙边遮挡冠脉开口所致。因此,TAVR术前所有患者均应接受严格的术前影像学筛选。对于那些自身瓣叶冗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一站式杂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行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患者23 例和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23 例,其中杂交组在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以左乳内动脉至左前降支搭桥,术毕行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手术,治疗“罪犯”血管,另外23 例患者行常规胸骨正中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围手术期均无患者死亡。杂交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P <0.05)。杂交组输注红细胞和血浆量较常规组少(P <0.05);杂交组术中出血量、24 h 引流量及血肌钙蛋白量较常规组少(P <0.05);杂交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引流管保留时间较常规组短(P <0.05)。结论 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较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YP1B1基因C432G及A453G两个多态性住点分布频率特征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4年间120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ESCC患者术后石蜡包埋组织为研究对象,以120例内镜检查的食管正常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PCR-SSP法检测CYP1B1基因C432G及A453G两个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分析各基因型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发病风险的相关性.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法比较各基因型5年生存率的差别.结果 CYP1B1 A453G位点不具多态性;CYP1B1 C432G基因CC、CG、GG基因型在ESCC患者组与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7.50%、18.33%、14.17%和74.17%、17.50%、8.33%,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病风险是CC基因型.的1.477倍(OR=1.477,95% CI=0.942~2.317).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显示CYP1B1 C432G基因CG、GG基因型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临床分期较晚组分布频率较高.Kaplan-Meier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CG+GG基因型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CC基因型患者.而COX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CYP1B1 C432G基因多态性与ESCC5年生存率无关. 结论 食管癌组和对照组CYP1B1 A453G等位基因多态性均为AA基因型,中国河北汉族人群此位点可能不存在多态性.C432G等位基因具有多态性.CYP1B1 C432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增加ESCC的易感性无关联,但与ESCC患者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CG+GG基因型可能是预测ESCC患者不良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不但避免了传统右心室导线起搏技术所带来的操作风险, 还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及透视暴露时间、节省住院花费及医疗资源的消耗, 是极简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明确体现。本文报道了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TAVR手术1例, 术中应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 手术顺利, 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一站式杂交手术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一站式杂交手术避免了深低温停循环,达到了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支架置入术的近期效果,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抗栓治疗方案尚不统一,因此为TAVR术后患者选择最佳的抗栓策略,实现个体化的抗栓治疗就成为了当前TAVR术后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术后选择双联抗血小板、单药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是目前TAVR术后抗栓治疗的主要策略。一方面目前TAVR适应证人群常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肿瘤、心房颤动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另一方面以术后影像学表现为主导的亚临床血栓是否需要更安全积极的抗栓方案尚无明确临床研究证据。该文探讨并梳理了TAVR术后抗栓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TAVR+PCI)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所行一站式TAVR+PCI患者2例,对其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在全麻备体外循环下成功完成了一站式TAVR+PCI,术后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2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超声心动图均提示主动脉瓣人工生物瓣膜功能正常,无(或)少量瓣周反流,平均左室射血分数升高;冠状动脉增强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结果均未提示支架内再狭窄。结论:一站式TAVR+PCI治疗安全、可靠,是治疗高龄、高危、外科手术禁忌患者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进一步讨论介入封堵治疗PFO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7月我院行PFO介入封堵术的PFO患者90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TTE)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证实为卵圆孔未闭并存在右向左分流。封堵成功即刻予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观察封堵器及分流情况。术后3个月,行cTTE及颅脑CT。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即刻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封堵器位置正常,二、三尖瓣功能正常,未见残余分流,均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58.9%患者头痛症状完全消失,34.4%患者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发作频率较前明显减少,总的有效率为93.3%。术前27例一侧肢体麻木乏力患者中19例术后肢体麻木乏力症状完全消失,8例肢体麻木乏力症状虽未完全消失但较前不同程度缓解;术前8例恶心呕吐患者,术后症状完全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示阳性率为5.6%(5/90)。术后3个月复查颅脑CT,提示本研究中90例患者均未发现新发梗死灶,再发脑卒中发生率为0%。结论 介入封堵治疗PFO可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解除患者痛苦,减少分流量,降低脑卒中的再发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PFO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非接触性(即No-touch)获取大隐静脉桥血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的应用效果及近中期血管通畅率。 方法将105例CABG患者随机分为No-touch组65例和常规手术组40例。No-touch组使用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常规手术组采用常规切口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比较2组手术效果和近中期桥血管通畅率。 结果2组均无死亡病例。No-touch组获取大隐静脉时间和手术时间均长于常规手术组(P<0.05)。2组输注红细胞、输注血浆、术中出血量和再血管化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24 h引流量、24 h血肌钙蛋白、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引流管保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ouch组双下肢麻木及疼痛发生率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2组双下肢切口血肿、下肢水肿发生率和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ouch组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桥血管通畅率均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 结论在CABG中应用No-touch获取大隐静脉桥血管能降低对静脉桥血管的损伤、延长桥血管通畅率、No-touch方法和常规切开法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