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草酸钙结石是肾结石的主要类型, 其形成与草酸和钙的代谢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定居在人类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对机体内多种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既往认为肠道菌群中产甲酸草酸杆菌是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保护因素, 但近年来发现, 调节机体草酸代谢的细菌不仅限于产甲酸草酸杆菌。草酸钙结石患者具有与健康人群不同的肠道菌群, 其通过肠-肾轴调节草酸在机体内的代谢, 影响草酸钙肾结石的形成。本文阐述草酸钙结石患者肠道菌群特点, 总结肠道菌群在草酸钙结石形成中的潜在功能及未来可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老年雄性SD大鼠前列腺导管内是否存在尿路上皮细胞及其形态特点。方法:取5只老年雄性SD大鼠,水合氯醛麻醉后取尿道、前列腺及膀胱组织,完成病理切片和HE染色,观察前列腺导管内尿路上皮细胞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SD大鼠3种组织内CK7、CK20和尿斑蛋白Ⅲ(UroplakinⅢ,UPⅢ)的表达情况。另取10只老年雄性SD大鼠,同法将膀胱、前列腺腹侧叶和前列腺侧叶组织取出碎冰保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大鼠,以UPⅢ阳性设门检测不同部位前列腺组织中是否存在UPⅢ阳性的细胞及其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可观察到SD大鼠前列腺导管开口处存在形态与膀胱和尿道尿路上皮细胞相似的尿路上皮细胞,但该细胞未呈现典型的伞状细胞结构;其免疫组化CK7和UPⅢ阳性、CK20阴性。随着前列腺导管延伸至管腔底部,CK7和UPⅢ的表达逐渐减低,直至消失。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表明前列腺腹侧叶及侧叶组织内有UPⅢ阳性的细胞,该细胞分别占各组织内细胞总数的(55.96±3.85)%和(50.76±3.99)%。结论:老年雄性SD大鼠前列腺导管内存在与膀胱尿路上皮相似的尿路上皮细胞,但该细胞未呈现典型的伞状细胞形态结构;该细胞免疫组化CK7和UPⅢ表达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老年雄性SD大鼠前列腺导管内尿路上皮屏障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选取10只SD大鼠,予水合氯醛麻醉后取膀胱、前列腺部尿道及前列腺组织行病理连续切片,完成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织尿斑蛋白Ⅲ(UPⅢ)、闭锁小带蛋白-1(ZO-1)及闭锁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另取20只SD大鼠同法取膀胱、前列腺腹侧叶和侧叶组织,随机均分两组,分别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荧光酶联聚合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织中UPⅢ、ZO-1和Occludin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膀胱和尿道内见极性排列尿路上皮细胞;前列腺导管尿道开口处见未呈极性排列的尿路上皮细胞,随着前列腺导管向腺泡腔底部延伸,前列腺导管开口处的尿路上皮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最终转化为单层极性排列的腺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UPⅢ、ZO-1和Occludin在膀胱、尿道和前列腺导管开口处均呈阳性表达,其中UPⅢ在前列腺导管开口处的阳性表达随着导管向腺泡腔底部延伸而逐渐转为阴性,而ZO-1和Occludin在前列腺导管中均呈阳性。Western blot结果示膀胱、前列腺腹侧叶和侧叶3个部位UPⅢ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2 273.20±95.91、1 656.40±81.30和28.00±8.86;ZO-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 811.20±87.10、845.20±110.14和30.00±16.17,Occludin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 911.20±71.56、916.80±104.22和32.80±6.72。RT-PCR检测结果示3种相关蛋白均在膀胱内表达,其中UPⅢ和Occludin也在前列腺中表达,腹侧叶表达高于侧叶,ZO-1在前列腺中表达极低。结论:老年雄性SD大鼠前列腺导管内存在一定量的尿路上皮屏障,这将为研究前列腺切除术后创面屏障的修复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石细菌培养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060例行一期PCNL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14例,女446例。年龄(52.4±12.2)岁。结石负荷(1499.6±1435.3)mm^2。收集清洁中段尿及术中结石标本用于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记录患者膀胱中段尿和结石的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析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与阴性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1060例,膀胱中段尿培养出22种细菌,结石培养出52种细菌。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中段尿[31.8%(337/1060)与20.9%(222/1060),P<0.001]。中段尿和结石中最常见的细菌均为大肠埃希菌,但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中段尿高于结石[52.3%(116/222)与43.6%(147/337),P<0.05]。中段尿和结石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耐药率均高于40%,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药物耐药率均低于10%,两者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发热111例(10.5%),尿源性脓毒血症22例(2.1%)。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结石细菌培养阴性患者[23.7%(80/337)与4.3%(31/723);4.2%(14/337)与1.1%(8/723),P均<0.05]。术前膀胱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的术后发热率高于阴性者[17.9%(30/168)与4.2%(28/670),P<0.05]。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术后抗菌药物与结石药敏试验结果一致者的术后发热率低于与结石药敏试验不符者[17.5%(22/126)与27.5%(58/211),P<0.05]。结论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细菌菌谱复杂,多重耐药比例高。即使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为阴性,结石细菌培养阳性仍是PCNL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石细菌培养结果在PCNL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老年雄性SD大鼠前列腺导管内皮尿斑蛋白Ⅲ(UPⅢ)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取5只SD大鼠,予水合氯醛麻醉后取膀胱、前列腺部尿道及前列腺组织行病理连续切片完成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检测其中尿路上皮和UPⅢ的表达。另10只SD大鼠同法取膀胱、前列腺腹侧叶和侧叶3个部位组织,随机均分2组,分别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B)和实时定量荧光酶联聚合反应(RT-PCR)检测3个部位中UPⅢ的表达。结果 HE结果显示:膀胱和前列腺部尿道内可见尿路上皮细胞,呈极性排列;前列腺导管尿道开口处也可见尿路上皮细胞,未呈极性排列,其尿路上皮细胞随着前列腺导管向腺泡腔底部延伸,数量逐渐减少,细胞排列由极性转变为非极性,直至转化为单层极性排列的腺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显示UPⅢ在膀胱、前列腺部尿道和前列腺导管内皮均有阳性表达,前列腺导管内皮的阳性表达随着导管向腺泡腔底部延伸而逐渐转为阴性。WB结果显示膀胱、前列腺腹侧叶和侧叶UPⅢ的表达量分别为2 277.20±95.90、1 665.00±78.36和27.40±10.29(P0.05);RT-PCR结果显示UPⅢ在3个部位的表达量分别为26.60(26.48~26.88)、31.87(31.23~32.24)和0.00(0.00~17.00)(P0.05)。结论老年雄性SD大鼠前列腺导管内皮表达一定量的UPⅢ,说明前列腺导管内存在尿路上皮,将为研究前列腺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