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格特隐球菌常引起脑膜炎, 引起肺部感染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格特隐球菌所致肺隐球菌病患者。患者因肺部结节就诊于胸外科, 术后病理符合格特隐球菌感染。格特隐球菌感染发病率较新型隐球菌低, 但神经系统受累常见且并发症重, 本文对格特隐球菌肺炎的危险因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讨论, 以提高临床对格特隐球菌肺炎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Galectin-3、CK19、HBME-1及CD5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Galectin-3、CK19、HBME-1和CD56的表达水平。结果 Galectin-3、CK19和HBME-1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均呈中至强阳性表达,而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主要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然而在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有8例CD56的表达均为阴性,2例呈轻度阳性着色;周围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9例均呈中至强阳性表达,仅1例呈轻度阳性着色。结论 Galectin-3、CK19、HBME-1及CD56联合检测将进一步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5岁.因间断右上腹痛10年余,发现肝占位性病变13 d入院.体格检查:腹软,未触及包块,未触及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肿瘤标记物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
脑膜瘤1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5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脑膜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按照WHO (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标准对125例脑膜瘤进行病理分类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125例脑膜瘤中,女性88例(70.4%),男性37例(29.6%),男女之比为1:2.3.其中属低复发性和低进展危险性组脑膜瘤102例(81.6%),高复发性和高进展危险性脑膜瘤23例(18.4%);前者女性78例,后者10例;前者男性24例,后者13例;差异显著(P<0.05).男女两组的发病年龄高峰均在51 ~60岁,随着年龄增大发病趋于相对稳定.男性组中,≤50岁者发生高复发和高进展危险性脑膜瘤的概率大于> 50岁者,差异显著(P<0.05),而>50岁组发生低复发和低进展危险性脑膜瘤的概率大于≤50岁者,差异亦显著(P<0.05).而在女性组中,两个年龄段发生低级别或高级别脑膜瘤的概率差异不显著(P>0.05).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内皮型(49/125)和纤维型(30/125);发生部位多在大脑凸面,与大脑镰相连,其次为颅底部,再次为小脑、脑室及胸椎等部位.结论 脑膜瘤在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学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可为早期发现和早期诊疗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1例罕见巨型胸膜结核瘤的病例。患者女, 62岁, 因间断发热伴咯血入院, 胸腹部CT可见右侧胸腔内巨大占位, 双侧输卵管表面不平, 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减低。胸腔内的占位最终通过活检证实为结核瘤。患者入院前患肺结核, 曾自行三联抗结核9年余, 造成了肝脏、骨髓等脏器受损, 且导致耐药结核产生, 为诊治增加了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叶源性肿瘤21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各项诊断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病理诊断为GIMT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连续切片CD117、CD34、Desmin、SMA、PS100五联染色的方法观察免疫组化表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苏木精-伊红染色,重新确认诊断。结果210例GIMT经复习后,确诊为胃肠间质瘤(GIST)127例(60.5%),平滑肌(肉)瘤33例(15.7%),神经源性肿瘤27例(12.8%),其他GIMT 23例(11.0%)。GIST与平滑肌肿瘤患者男女性别比例相当,神经源性肿瘤和其他GIMT男性高于女性。GIST的好发部位依次是胃(51.2%)、小肠(19.7%)、食管(11.0%)、结直肠(10.2%);平滑肌(肉)瘤好发部位为食管(15/33,45.5%),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腹膜后(20/ 27,74.1%)。GIST常见的临床首发症状依次为消化道出血36例(28.3%)、腹痛27例(21.3%)、腹部包块24例(18.9%),GIST之外的GIMT均无消化道出血的首发症状。79.5%的GIST和72.7%的平滑肌(肉)瘤肿瘤局限;33.3%的神经源性肿瘤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GIST之外的GIMT均无远处转移。GIST细胞形态中梭形细胞占72.5%,上皮样细胞占11.8%,多形性细胞占15.7%:平滑肌(肉)瘤的梭形细胞占94.0%。GIST免疫组化CD117染色阳性率93.7%,CD34阳性率69.3%。Desmin阳性率13.4%,SMA阳性率12.6%,PS100阳性率10.2%。平滑肌(肉)瘤Desmin阳性率78.5%、SMA阳性率63.6%,而CD117、CD34和PS100阴性。神经源性肿瘤88.9%为PS100弥漫强阳性表现。结论GIMT以GIST为主,GIST与平滑肌(肉)瘤、神经源性肿瘤在首发症状、好发部位、生物学行为和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免疫组化检测是GIMT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趋化素样因子1(CKLF1)在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中的表达,探讨CKLF1在RA发病过程中的可能的病理作用。方法取35例RA,20例骨关节炎(OA)及2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手术切除的膝关节滑膜标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CKLF1在上述3种病变滑膜中的mRNA水平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KLF1在滑膜组织中的蛋白水平表达特征。结果RA滑膜组织中CKLF1在mRNA水平的表达(0.41±0.17)明显高于OA(0.07±0.06)和半月板损伤患者(0.16±0.10)(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OA病例中仅有2例显示少量滑膜衬里层细胞着色,半月板损伤病例仅有5例显示少量滑膜衬里层细胞着色。在RA滑膜中20例染色强阳性,10例染色阳性,5例染色阴性。阳性染色颗粒位于细胞胞质内,阳性细胞定位在滑膜衬里层的成纤维细胞、滑膜下层大量的浆细胞以及增生的血管上皮细胞。结论CKLF1基因在RA滑膜中有高水平的表达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RA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大体呈结节状,镜下见边缘区B细胞结节样增生,并向周围肺泡和肺泡间质弥漫性浸润,形成特征性的飘带样和串珠样结构。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CD20、CD79a、Igλ、BCL-10阳性,CD3、CD45RO、CD5、CD23、CyclinD1、CD10、BCL-2阴性。结论:肺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较为少见,组织形态特征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我国现有文献中报道的蠊缨滴虫肺部感染是否被误判,蠊缨滴虫是否为引起肺部感染的致病原.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6例肺部疾病患者BALF中发现的顶端带有纤毛的活细胞的活动状态、光镜特点及电镜下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鉴定其来源和性质,确定是否为蠊缨滴虫,同时进行文献检索.以“蠊缨滴虫”和“Lophomonas blattarum”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复习文献中提供的细胞图片及诊断方法,确定文献中肺蠊缨滴虫感染的诊断是否正确.结果 6例患者BALF 中发现的活细胞,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均表现为气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特点,细胞核位于细胞的基底部,且不具有蠊缨滴虫特有的结构(萼器、核周小管、轴丝).文献报道的蠊缨滴虫感染病例均依据细胞的活动性及具有纤毛的特点进行诊断,未对照文献报道的“蠊缨滴虫”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超微结构研究.所有发表文献中的细胞染色图片与本研究发现的上皮细胞形态基本一致.结论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报道的有关“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病例均为误诊,目前尚不能确定蠊缨滴虫为引起肺部感染的致病原.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6岁.2000年8月因左侧乳腺癌就诊于我院乳腺中心,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见肿瘤6.0 cm ×7.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