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07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耻肛尾(PAC)三角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防止膀胱扩大术后单层回肠浆肌层挛缩及肠粘膜再生,将18只犬分为3组进行了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术后临床观察半年并行尿流动力学、病理学和血生化检查。结果发现:应用去粘膜技术可完全去除肠粘膜而无再生;双层回肠浆肌层材料及保留膀胱粘膜可较好地克服术后膀胱挛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脊髓发育不良的临床病理解剖学。方法依据112例术前病史、体检、影像学、尿流和肛肠动力学、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EMG检查评价并行脊髓手术治疗。术中观察脊髓形态学改变并留取组织学标本。结果按照椎管内病变及其脊髓病理解剖改变将其分为终丝拴系、脊髓粘连、脊髓脂肪瘤、囊性占位、脊髓纵裂、静态病变六型及若干亚型。结论脊髓发育不良主要为一进行性加重的动态病理过程,其脊髓神经损害的病理解剖学基础是椎管内病变及其脊髓、神经根的形态学改变,应尽早诊断和椎管内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神经管发育不良 (NDTs)患儿及核心家庭MTHFR基因A1 2 98位点多态性分布的研究 ,探讨该基因多态性与NDTs之间的关系。方法  2 0 0 0年 9月~ 2 0 0 2年 3月 ,40例 3~ 1 5岁NDTs患儿 (男 2 8例 ,女 1 2例 )及其中 2 6个核心家庭进行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技术 ,分析MTHFR基因第 1 2 98位核苷酸基因型 (野生型、杂合型、突变纯合型 )的分布情况 ;并对 2 6个核心家庭进行以父母为对照的病例对照研究 ,计算传递失衡指数 (TDT)及基于单体型的单体型相对危险度 (HHRR)。结果 NDTs患儿、核心家庭与正常对照中均未发现纯合突变。基因型构成比采用 χ2 检验 ,NDTs患儿及患儿母亲野生型分别占 1 7.50 % ,1 1 .54 % ,杂合型分别占 82 .50 % ,88.46 % ,与正常对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分别为P >0 .2 5 ;P>0 .90 )。患儿父亲野生型占 30 .77% ,杂合突变型占 69.2 3 % ,低于正常对照 (P <0 .0 5)。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u检验 ,患儿为 41 .2 5 % ,与对照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患儿父母分别为69 .2 3 % ,88.46 % ,均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1 )。核心家庭分析结果 :TDT(χ2 ) =0 .36 ,P >0 .0 5 ;HHRR(χ2 ) =0 .369,P >0 .0 5。结论 MTHFR基因第 1 2  相似文献   
5.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名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1ymphogranuloma,ELG)[1],由于该病发病率低,属少见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本科2014年2月收治1例木村病患者,入院后行放射治疗,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5岁.因木村病术后放疗后十年,左耳后、右颊部肿块进行性增大半年,于2014年2月12日人院.患者十年前右面颊部、右上臂内侧出现肿块,进行性增大,在外院行肿块切除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木村病,术后行放射治疗,具体计划不详,放疗后肿块完全消退.  相似文献   
6.
传统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 HD)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 ,如经腹会阴巨结肠根治术 ,需开腹手术 ,术后可有肠粘连、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自 2 0 0 0年来 ,我院不开腹且不借助腹腔镜 ,采用单纯经肛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根治巨结肠 2 2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2例中 ,男 1 6例 ,女 6例 ;年龄 2 0天~ 1 2岁。病理类型 :短段型 8例 ,普通型 1 4例。术前小肠结肠炎 3例。均依据病史、肛诊、钡灌肠X线片、肛门直肠测压诊断巨结肠 ,术中据快速病理确定病变范围 ,术后常规行病变肠管组织学检查予以证实。1 .2 手术方法 术前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49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1)49例患儿中,男29例(59.2%),女20例(40.8%);早产儿30例(61.2%),足月儿19例(38.8%);体重(2450±700)g,范围为1010~5000 g。29例(59.2%)为低出生体重儿。11例(22.4%)有围产期不良事件;17例(34.7%)术前合并感染性休克;6例(12.2%)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2例(4.1%)有生后窒息复苏史,2例(4.1%)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12例(24.5%)有留置胃管或洗胃史。(2)49例患儿的发病时间为(3.8±2.0)d,47例(95.9%)于生后1周内发病,其中36例于生后≤4 d发病;25例(51.0%)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3)首发症状以单纯腹胀最常见[69.4%(34/49)],12例(24.5%)腹胀伴呕吐,39例(79.6%)患儿术前腹部立位X射线片可见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肝脏受压下移,胃泡影减小或消失。(4)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急诊行开腹探查、胃壁一期修补术。术中见27例(55.1%)穿孔位于胃大弯,5例(10.2%)位于胃小弯,14例(28.6%)位于胃前壁,3例(6.1%)位于胃后壁。33例(67.3%)穿孔长径≥3 cm。术后3例(6.1%)发生切口感染,2例(4.1%)吻合口漏;1例术后48 h发现大量气液胸,再次手术证实为食道重复并食道穿孔。(5)49例中,35例(71.4%)的病因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4例(8.2%)为损伤,10例(20.4%)为自发性穿孔。(6)49例中,8例(16.3%)死亡,36例(73.5%)存活,5例(10.2%)术后放弃治疗。剔除5例放弃治疗的患儿后,存活组中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及穿孔长径<3 cm患儿的比例高于死亡组[61.1%(22/36)与1/8,χ^2=4.404;41.7%(15/36)与0/8];死亡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组[6/8与22.2%(8/36),χ^2=6.147](P值均<0.05)。结论新生儿胃穿孔病死率较高,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新生儿胃穿孔的病理基础和主要病因,突然出现的腹胀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尽早手术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可控性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神经原性膀胱患儿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5.5~1 6.0岁,平均9.6岁.临床表现为尿失禁,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显示合并<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10例16侧.18例均采用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10例16侧同时行输尿管抗反流术,6例女童行膀胱颈悬吊,7例男童行膀胱颈紧缩,1例男童行尿道关闭.术后行间歇导尿,平均随访2.3年(6个月~4年).结果 18例患儿中尿失禁消失17例(94%),好转1例;膀胱容量由术前(1 56±85)ml增至术后(420±58)ml(P<0.01),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术前(78±1 6)cm H 2O(1 cm H2O=0.098 kPa)降至(20±11)cm H2O(P<0.01).导尿间隔时间平均5 h,2例需服用小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手术前后肠道功能无明显变化,无电解质紊乱及尿路结石.术后出现尿路感染症状2例、皮肤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黏膜外翻1例,无尿液外溢.结论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可有效改善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阑尾原位造口顺行灌肠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至1999年12月间对13例伴有大便失禁的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男9例,女4例,年龄6~13岁,全部施行阑尾原位造口附加阑尾套叠瓣手术,术后间断经阑尾造口插管灌肠.结果 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年.4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4个月、4个月、6个月停止灌肠后近2周发现造瘘口狭窄,2例经扩张治疗后狭窄消失,2例未行扩张,再2周后造瘘口闭塞.无发生造瘘口漏粪、漏气或插管困难,11例术后肛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阑尾原位造口施行顺行灌肠,可明显改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患儿的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是一种理想的顺行灌肠方法 .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二年内收治的7例小儿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诊治体会,其中2例胆道或十二指肠大出血致应激性溃疡,5例因应激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讨论了小儿应激性溃疡在临床上实际发病率相当高应引起注意,小儿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作者结合文献复习和自己的治疗经验,提出小儿应激性溃疡的具体防治措施。对患病小儿或高危病人,除改善全身情况外,予以H_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呱,或抗酸药物及高pH的复方要素饮食,并根据本组病例的治疗体会着重强调由于消化道大出血产生的应激状态造成的应激性溃疡极易迷惑诊断,延误处理,造成严重后果,应引起临床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