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静息心率的升高与2型糖尿病的患病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于2010年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嘉定区2519名40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液生化检测。糖尿病使用口服糖耐量试验进行诊断。静息心率用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将人群按心率三分位,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随着心率水平的增高,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情况。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在校正了传统危险因素后,心率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Logistic回归表明,心率≥87次/min人群的糖尿病患病风险是心率≤76次/min人群的2.42倍(OR=2.42,95%CI 1.76~3.35)。在总人群中,心率每增加10次/min,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则增加37%。结论 在中老年人群中,静息心率的升高独立于其他的危险因素,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双酚A与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酚A(BPA)是工业制造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化学物质,主要被用来制造塑料制品.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饮食,呼吸、皮肤接触吸收BPA.BPA具有内分泌的干扰作用,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BPA可以模拟雌激素的作用机制,影响胰岛B细胞以及雌激素敏感的组织如脂肪细胞、肝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糖、脂代谢,引起胰岛素抵抗,影响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质累积等,从而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流行病学研究表明,BPA暴露水平过高可促进代谢性疾病,如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文章对BPA与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上海嘉定社区人群中外周动脉病(PAD)的患病率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嘉定区4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5 435名。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脂的测定以及踝肱指数(ABI)的检测。将ABI0.05)。BMI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的PAD患病率分别为6.67%、6.83%和12.62%,肥胖组PAD的患病率显著高于BMI正常组以及超重组(均P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上海市嘉定区纳入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定其CIMT值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其两侧CIMT中较大值的相关性。CIMT≥0.7 mm定义为CIMT增厚。结果:纳入受试者共2 496名。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3.59±1.34)×109/L,CIMT平均为(0.58±0.12)mm。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四分位水平的升高,CIMT增厚的患病率亦随之升高(趋势P=0.000 1)。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IMT呈显著正相关(β=0.000 511,P=0.001 8)。校正全部因素后,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增高,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逐渐增加,且中性粒细胞计数的第4四分位组(>4.238×109/L)相对于第1四分位组(≤2.671×109/L),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增加55%[比值比(OR)=1.55,95%可信区间(CI):1.13~2.14,P=0.000 6]。结论:中老年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与CIMT增厚呈显著正相关,中性粒细胞是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设计明确血压控制不佳是否为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自2014年起从上海5家社区卫生中心纳入年龄≥18岁未诊断DPN的患者。记录所有患者在基线纳入和随访结束时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密西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检查结果,并在随访结束时接受神经病理性疼痛问卷评估和神经传导功能检查。根据痛性DPN标准,将患者分为非DPN组、痛性DPN组和无痛性DPN组。比较非DPN组、痛性DPN组和无痛性DPN组患者基线及随访时临床资料,分析痛性DPN组和无痛性DPN组患者基线(收缩压、舒张压)、随访(收缩压、舒张压)以及随访和基线时血压差值的差异,并采用χ2检验比较血压控制不佳组(≥130/80 mmHg,1 mmHg=0.133 kPa)和血压控制良好组(<130/80 mmHg)痛性DPN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血压控制不佳与痛性DPN之间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315例T2DM患者,随访(5.06±1.14)年,将患者分为非DPN组152例、痛性DPN组74例和无痛性DPN组89例。与非DPN组患者相比,痛性DPN组和无痛性DPN组患者基线的年龄、腰围和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性DPN组患者基线时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高于非DPN组患者(P<0.05)。痛性DPN组患者随访时的收缩压(P=0.030)和舒张压(P=0.007)明显高于无痛性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血压控制不佳组患者132例,血压控制良好组患者30例,基线血压控制不佳组痛性DPN的发生率49.24%(65/132)高于基线血压控制良好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校正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性别、吸烟、饮酒、T2DM病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其他降压药及二甲双胍后,血压控制不佳仍然与痛性DPN相关(OR=17.921,95%CI为1.497~214.593)。结论血压控制不佳为T2DM患者痛性DP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个数的递增会否增加动脉硬化的患病风险。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40岁及以上居民中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及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对其中数据完整的2 097人进行统计分析。baPWV值>1 753 cm/s定义为动脉硬化;代谢综合征按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标准诊断。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人群中男、女性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23.64%和25.61%(P=0.195 2);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男性明显低于女性(31.28%比35.71%,P=0.034 5);将人群按代谢综合征组分个数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发现随着代谢组分个数的递增,其动脉硬化患病率逐步增加,分别为2.69%、20.19%、29.81%、28.74%和37.16%,组间有显著差异(趋势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8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2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全麻,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不同时点疼痛评分以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麻醉前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术毕观察组患者MAP、HR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24 h 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时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保持其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早期疼痛,降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应用在镇痛衔接时对全身麻醉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巨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30例(右美托咪定麻醉)与对照组30例(常规麻醉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0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40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 h观察组情绪状态、舒适度、心理支持、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麻醉前两组患者心输出量、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拔管后5 min,观察组心输出量水平分别为(81.3±12.1)、(76.8±8.3)次/min,平均动脉压水平分别为(85.1±10.6)、(94.6±9.8)mmH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4、4.742、4.018、4.357,P<0.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全麻患者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减少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减少术中应激反应,可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糖尿病人群中上臂围(mid-upper arm circumference,MUAC)与SUDOSCAN预测的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风险(SUDOSCAN风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8月在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卫生中心就诊的资料完整的316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MUAC测量和SUDOSCAN检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男女性患者的MUAC和SUDOSCAN风险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3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149例,女性167例。女性患者中,高SUDOSCAN风险评分组MUAC显著大于低SUDOSCAN风险评分组(P0.01);男性患者中,两组间MU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MUAC的增加,女性患者SUDOSCAN风险评分增加(P0.05),男性患者的SUDOSCAN风险评分无明显改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DCAN常见危险因素后,女性患者MUAC仍与SUDOSCAN风险评分相关(R~2=0.684,P=0.026),男性患者MUAC与SUDOSCAN风险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社区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MUAC与SUDOSCAN风险评分相关;MUAC对早期发现DCAN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社区人群中探讨前清蛋白与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嘉定区社区40岁以上居民共2 446名,采集受试者基本信息并测量相关人体学指标,测定血脂、血糖、前清蛋白等生化指标。根据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诊断标准定义代谢综合征。Pearson相关分析前清蛋白与代谢综合征各个组分以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前清蛋白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前清蛋白水平的增加,体质量指数、腰围、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胰岛素浓度均升高(均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