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研究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测定活体肾移植供体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方法及其准确性。方法 60例健康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均行双肾CTA检查,扫描程序包括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CTU扫描,应用Patlak方程原理计算双肾GFR,并与SPECT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所测定的GFR对照,并对两组结果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 60例肾移植供体,CT法测得的左肾GFR和右肾GFR分别为(64.36±5.38)ml·min-1·(1.73 m2)-1和(65.72±5.73)ml·min-1·(1.73 m2)-1,总肾GFR为(129.48±10.49)ml·min-1·(1.73 m2)-1;SPECT测得的左肾GFR和右肾GFR分别为(41.74±5.49)ml·min-1·(1.73 m2)-1和(43.36±6.31)ml·min-1·(1.73 m2)-1,总肾GFR为(85.09±10.73)ml·min-1·(1.73 m2)-1。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的GFR相关性良好,左肾GFR相关系数r=0.877,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GFR(CT)=28.525+0.859×GFR(SPECT),n=60;右肾GFR相关系数r=0.877,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GFR(CT)=31.209+0.785×GFR(SPECT),n=60;总肾GFR相关系数r=0.867,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GFR(CT)=57.337+0.848×GFR(SPECT),n=60。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所测定的活体肾移植供体的GFR与SPECT所测定的GFR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应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以同步完成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肾功能的评价和解剖结构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在评价活体肾移植供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中的应用,并观察GFR水平与供者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212名候选供者均接受肝肾超声波、肝炎病毒感染以及与受者的血型和组织配型等全面检查,如上述检查符合供肾的一般要求,则进一步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测候选供者的GFR,如GFR≥1.33 ml/s(1 ml/s=60 ml/min),则认为GFR正常;如1.17 ml/s≤GFR<1.33 ml/s,则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检查,如CCr正常,则认为GFR正常,如CCr异常,则候选供者放弃供肾;如GFR<1.17 ml/s,则候选供者放弃供肾.供者选取后,应用等级相关系数分析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供者间的GFR水平的差异.结果 212名候选供者中,GFR≥1.33 ml/s者137名;1.17 ml/s≤GFR<1.33 ml/s者55名,其中31名因CCr异常或其他安全性考虑而放弃供肾;GFR<1.17 ml/s者20名.共有161名候选供者最终被选择为供者供肾,其中男性105名,女性56名,年龄(42.91±11.90)岁(20~62岁).供肾前,男性和女性供者双肾总的GFR分别为(1.51±0.22)ml/s和(1.45±0.18)ml/s,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各组间GFR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55岁)和中青年(≤55岁)供者间GFR水平分别为(1.48±0.22)ml/s和(1.49±0.17)ml/s,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供者GFR与其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033,P=0.69),男性和女性供者的GFR水平与其年龄也无明显相关性(r=-0.053,P=0.571;r=-0.019,P=0.754).供肾后,所有供者短期内肾功能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未发生肾功能异常和严重并发症.结论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在评价活体肾移植供者GFR中具有较好准确性和可重复性;1.33 ml/s>GFR≥1.17 ml/s者经严格筛选后可作为供者供肾,且预后良好;供者GFR水平与其年龄和性别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肾供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为活体肾供者的选择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161名亲属活体肾供者按年龄分为4组:第1组20~29岁(n=52),第2组30~39岁(n=44),第3组40~49岁(n=38),第4组≥50岁(n=27);同时以55岁为界,分为老年供肾组(>55岁,n=24)和中青年供肾组(≤55岁,n=137).利用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肾动态显像法定量测量供肾者GFR,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间GFR的特性.结果 亲属活体供肾者双肾GFR为(89.55±12.87)ml·min-1·(1.73 m2)-1,不同年龄组(1~4组)GFR分别为:(88.27±12.29)ml·min-1·(1.73 m2)-1、(91.85±14.51)ml·min-1·(1.73 m2)-1、(89.25±11.26)ml·min-1·(1.73 m2)-1和(88.24±13.20)ml·min-1·(1.73 m2)-1,各组间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9,P=0.10);老年供肾组与中青年供肾组GFR分别为(88.57±13.14)ml·min-1·(1.73 m2)-、(89.44±10.34)ml·min-1·(1.73 m2)-1,两组间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1,P=0.25).经相关性分析,亲属供肾者GFR与年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r=-0.033,P=0.69).活体肾移植后供肾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均于短期内恢复正常水平,肝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亲属活体肾供者GFR与年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对于指导活体供体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理学、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报告1例确诊为肾脏IMT的诊治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例肾脏IM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病理检查及临床表现与转归有一定特征性:(1)CT平扫呈等密度,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皮质期及实质期均呈轻到中度强化,且强化不均,排泄期呈带状环形强化,肿块邻近脂肪囊密度增高,肾筋膜明显增厚,增厚的包膜较广泛;PET/CT检查示肿块FDG代谢增高,肾外其他部位未见明确肿瘤转移征象。(2)镜下见肿瘤内梭形细胞分布,并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弥漫(+)、结蛋白局灶(+)。(3)临床上无血尿表现,随访未见病灶复发或扩散。结论 肾脏IMT少见,容易误诊,熟悉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表现对IMT正确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肾脏IMT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0岁.因“左腰部不适10d、外院超声及MRI提示左肾实质性占位病变”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肿留书标志物均未见异常.CT平扫示左肾体部3.7 cm×4.6 cm×3.5 cm等密度肿块影,边界欠清晰,部分突出于肾轮廓之外,相邻肾周脂肪囊内密度升高,其内可见索条状密度增高影,病变邻近肾包膜明显增厚(图1a);CT增强扫描皮质期和实质期肿块均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且实质期强化较皮质期明显,分泌期肿块呈边缘强化,表现为周边强化与肾实质强化程度类似且高于中央区,强化带厚薄不一,中央区域呈低密度,边界较平扫清晰(图1b~d).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