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拟探讨SYTO/EB在微载体细胞培养中活体细胞原位示踪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活细胞核酸染色剂(SYTO13)和溴化乙啶(EB)2种核酸染色剂对微载体生长的细胞进行双重染色,荧光显微镜下通过颜色不同判断细胞的活力状态并计算出活力百分比。以间接活力测定的四氮唑盐法同时对肝细胞进行活力的检测,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均可显示微载体生长的肝细胞。但SYTO/EB法更灵敏,可精确计数。结论 SYTO/EB测定微载体肝细胞的活力快速、灵敏且简便,并可原位观察细胞的活力,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微载体活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3.
苦参碱联合DMSO大规模冻存人胎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苦参碱联合DMSO大规模冻存人胎肝细胞,观察苦参碱对大规模低温冻存人胎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改良肝细胞获取方法分离人胎肝细胞,经过1h预培养后。将5种不同浓度(1×107,2.5×107,5×107,7.5×107,10×107)的胎肝细胞以6mg/L苦参碱+5%DMSO冻存保护液置于骨髓干细胞冻存袋在液氮中冷冻保存1个月。1个月后复苏,进行活率、形态学及功能检测。结果 五种不同浓度的细胞冻存一月后,细胞浓度为2.5×107/ml组复苏后存活率与其余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高于其余四组。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和24h贴壁率分别为73%、69%,经过短期培养后,细胞功能逐渐恢复。结论 (1苦参碱对低温冻存之人胎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与二甲基亚砜联合使用可降低后者的浓度;(2)以5%DMSO+6mg/L苦参碱作为冻存保护剂,细胞浓度在2.5×107冻存效果最佳。该大规模冻存方法基本上可以满足生物人工肝肝细胞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背景:预输注供者凋亡细胞能够诱导受者体内产生针对供者抗原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但其具体途径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供体凋亡淋巴细胞输注后受体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性实验,于2007-11/2008-05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移植免疫实验室完成。 材料:供体C57BL雄性小鼠14只,8~10周龄,受体 Balb/c雄性小鼠 50只,6~8周龄。 方法:分离供体小鼠脾脏细胞,放置于紫外线灯距离20 cm处的摇床上照射1 h,紫外线诱导C57BL小鼠脾脏细胞凋亡。将受体Balb/c小鼠随机分为凋亡细胞组和活细胞组,分别将107个供体C57小鼠脾脏凋亡细胞、活细胞经尾静脉输注于受体小鼠。 主要观察指标:输注后0,1,3,6,12 h经心脏采血,Luminex技术液态芯片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变化。 结果:只检测到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γ 5种细胞因子,其他细胞因子未测出。经紫外线诱导后小鼠脾脏细胞凋亡率达到93.86%。与0 h相比,外周血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10分别在输注活细胞后6 h和3,6 h明显升高,其他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与0 h相比,输注凋亡细胞1,3,6,12 h后,外周血中各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活细胞组输注后1 h白细胞介素6和输注后3,6 h白细胞介素10浓度高于凋亡细胞组,其他细胞因子差异不显著。 结论:同种异源供者凋亡淋巴细胞输注对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无变化,提示其对受体外周免疫功能可能无明显影响,其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可能主要在局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5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施行的20例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供者通过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避免热缺血,M-Ⅲ供者不采用ECMO,待心跳停止5 min后实施肝脏获取手术.受者均采用原位肝移植术,其中17例行胆管端端吻合,3例行胆肠吻合.所有受者获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20例供者中M-Ⅲ占10%( 2/20),DBCD占90% (18/20).20例受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和术后ICU时间分别为(6.2±2.7)h、(54±13) min、(2305±1311)ml和(44±35)h.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肝功能恢复满意,无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或移植肝功能恢复延迟;术后1个月内1例受者因脓毒血症死亡,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18例受者长期生存,最长生存时间为58个月.结论 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是现阶段我国可以应用的供肝获取方法,其中以DBCD为主要类型;建立科学的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流程,合理使用ECMO等保护供肝质量措施,对我国公民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国内外1970年1月~2008年6月公开发表的人工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相关论文,提取生存率或出院时临床好转率等可以反映远期预后的资料,以风险比(RR)为效应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和统计量合计分析.结果 共有12篇研究论文入选,共包含肝功能衰竭病例304例.治疗组给予机械型人工肝或生物型人工肝联合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10篇文献讨论了人工肝对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另两篇探讨了生物肝的应用.总体而言,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功能衰竭的预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RR值0.80,可信区间0.664~0.969,P值0.022),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预后基本无改善(RR值0.899,可信区间0.72~1.12,P值0.361)对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患者的预后改善明显.(RR值0.57,可信区间为0.39~0.84,P值为0.004).结论 人工肝支持治疗对肝功能衰竭的生存率改善轻微,对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者明显降低死亡率.人工肝支持系统类型影响生存率.生物肝对急性肝衰竭或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患者都可以降低死亡率.开发生物肝支持系统应是该领域重点研发方向.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and 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s for management of acute an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Methods Articles documenting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concerning any liver support systems vs standard conservative therapy,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1970 and June, 2008, were retrieved by database searching. Of the 1134 articles retrieved, 12 randomized trials involving 479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data were extracted and the trial quality was assessed by 2 independent reviewers.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was all-cause mortality,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bined on the risk ratio (RR) scale. Results Of the 12 trials included, 10 assessed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s for acute or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 2 assessed bioartificial systems for acute liver failure. Overall, the liver support systems had moderate effect on mortality compared with standard conservative therapy (RR=0.80; 95% CI 0.664-0.969, P=0.022).Meta-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support systems depended on the type of liver failure (P=0.00). In stratified meta-analyses, the support systems appeared to reduce the mortality by 43% in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RR=0.57; 95% CI 0.39-0.84, P=0.004), but not in acute liver failure (RRl=0.899; 95% CI 0.72-1.12, P=0.361). Conclusion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s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s compared with standard conservative therapy, but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ortality of acute liver failure. 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s lower the mortality rates in both acute an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 should be the future focus of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016-02/2018-01于广东省人民医院治疗的94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与参照组(48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奥曲肽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联合治疗.持续治疗2 wk,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淀粉酶指标、肠黏膜功能指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3.33%(P 0.05).实验组患者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及腹膜刺激征消失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参照组短,且死亡率低于参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6、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细胞紧密连接蛋白、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参照组(均P0.05).实验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和休克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胰性脑病综合征和代谢功能失调发生率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指标、积极保护患者肠黏膜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预输注供者凋亡细胞能够诱导受者体内产生针对供者抗原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但其具体途径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供体凋亡淋巴细胞输注后受体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性实验,于2007-11/2008-05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移植免疫实验室完成.材料:供体C57BL雄性小鼠14只,8~10周龄,受体Balb/c雄性小鼠50只,6~8周龄.方法:分离供体小鼠脾脏细胞,放置于紫外线灯距离20 cm处的摇床上照射1 h,紫外线诱导C57BL小鼠脾脏细胞凋亡.将受体Balb/c小鼠随机分为凋亡细胞组和活细胞组,分别将107个供体C57小鼠脾脏凋亡细胞、活细胞经尾静脉输注于受体小鼠.主要观察指标:输注后0,1,3,6,12 h经心脏采血,Luminex技术液态芯片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 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变化.结果:只检测到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γ 5种细胞因子,其他细胞因子末测出.经紫外线诱导后小鼠脾脏细胞凋亡率达到93.86%.与0 h相比,外周血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10分别在输注活细胞后6 h和3,6 h明显升高,其他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与0h相比,输注凋亡细胞1,3,6,12 h后,外周血中各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活细胞组输注后1 h白细胞介素6和输注后3,6 h白细胞介素10浓度高于凋亡细胞组,其他细胞因子差异不显著.结论:同种异源供者凋亡淋巴细胞输注对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无变化,提示其对受体外周免疫功能可能无明显影响,其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可能主要在局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