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腹腔镜直肠悬吊固定折叠术在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临床意义。方法 50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腹腔镜直肠悬吊固定折叠术,观察术后结果。结果术中,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25.6±2.6)ml,术后患者平均排便时间为(3.5±0.6)d,未出现感染、肠瘘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7.3±1.2)d,平均排气时间为(24.6±0.8)h,5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18个月随访,患者的正常生活均基本恢复,未复发直肠脱垂,未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肠腔狭窄、粪嵌塞梗阻等。结论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采用腹腔镜直肠悬吊固定折叠术治疗,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患者恢复较好,未出现复发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近半胃切除术食管胃前壁吻合加胃底重建的抗反流作用.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行食管胃前壁吻合加胃底重建,对照组40例行食管胃后壁吻合.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并分析两组术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钡剂反流入食管,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出血、狭窄、瘘及术后上腹部疼痛、烧心及反酸等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β(ERβ)蛋白及其同分异构体mRNA在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的表达。方法建立STC大鼠模型.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20只STC大鼠及20只对照组结肠ERβ蛋白及其同分异构mRNA的表达。结果rERβ2mRNA在STC大鼠及对照组结肠均有表达,redβ1、rERβ1δ3、rERβ1δ3,及rERβ1δ4mRNA在两组中均无表达.STC组rERβ2mRNA及蛋白表达量(0.31±0.03,0.57±0.15)低于对照组(0.55±0.05,0.9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C大鼠结肠ERβ蛋白及ERβ2mRNA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提示ERβ参与STC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胃癌术中区域动脉灌注化疗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术中区域动脉灌注化疗(Regional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RAIC)的作用.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术中RAIC前后30例胃癌原发灶中VEGF及Ki-67的表达,并进行病理观察.结果:术中RAIC后,肿瘤组织Ki-6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ai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较术前降低,且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光镜检查发现癌细胞出现轻度细胞核固缩、肿胀,细胞浆凝固,细胞间质轻度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轻度血管炎表现.透射电镜发现癌细胞细胞核肿胀,核异染色质凝集,核周间隙扩大,胞质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结论:胃癌术中RAIC,可明显降低Ki-67与VEGF的表达,改变癌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对降低癌细胞活性、预防术中医源性转移和术后复发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夏术森  王崇树 《四川医学》2009,30(7):1166-1166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1岁。因脐下方包块伴脐部流脓4个月余,于2008年5月19日入院。入院前4个月余,患者发现脐部有白色脓性液体流出,并扪及脐下方有一包块,局部有轻微痛感;无畏寒、发热、盗汗、咳嗽、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血尿及便血等伴随症状;既往10年前曾因腹痛在当地医院诊断急性阑尾炎而行了阑尾切除术,余无特殊。门诊以脐瘘(卵黄管囊肿并脐瘘?)收入院。PE:T36.1℃,P84次/min,R20次/min,BP92/64mm—Hg。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下腹部稍膨隆,右下腹部可见麦氏切口瘢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探讨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对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1年11月期间291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x2检验及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91例中共有27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9.3%),其中男性(P =0.048)、肿瘤位置(P =0.028)及术中失血量(P=0.015)为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与肿瘤距肛缘的距离(P =0.009)和手术方式(P=0.041)有关,并影响肿瘤的TNM分期(P =0.024)及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P =0.025),但未增加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 =0.563).结论 男性、肿瘤位置及术中失血量为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并未增加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于分别采用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探讨哪一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安全稳定。方法选取穿孔性阑尾炎患者40例,选取为该实验的探究对象,将患者进行分组,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设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阑尾炎,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行腹腔镜来治疗。然后分别比较2组切口感染率以及残余脓肿产生率、止痛药使用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切口感染率25.00%、残余脓肿产生率20.00%、止痛药使用率25.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切口感染率(50.00%)、残余脓肿产生率(50.00%)、止痛药使用率(60.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3、19.780、25.064,P<0.05)。结论行腹腔镜治疗的穿孔性阑尾炎治疗后切口感染率、止痛药使用率、脓肿产生率明显比与开腹手术治疗的穿孔性阑尾炎比较降低了,值得医疗界引进及推广使用该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结肠癌术中区域化疗5-FU浓度测定及其病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结肠癌术中区域化疗(regional chemotherapy,RC)中5-FU浓度及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和Ki-67蛋白的表达。方法 RC组(n=20)行结肠癌根治术中经区域动脉灌注含5-FU(15 mg/kg)和羟基喜树碱(0.06 mg/kg)化疗液100 ml,分别于注药后2、5、10、20、30及60 min采集门静脉血、周围静脉血、腹腔液和癌旁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样本中5-FU浓度;对照组(n=20)行结肠癌根治术中经区域动脉灌注生理盐水100 ml。术后观察2组结肠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灌注5-FU后2 min各样本中即出现峰浓度,然后逐渐降低,腹腔液中5-FU浓度最高,门静脉血次之,周围静脉血最低(P<0.01)。光镜下见RC组癌细胞轻度核固缩、肿胀,细胞浆凝固、坏死,细胞间质轻度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有5例病例可见轻度血管炎。透射电镜下见RC组癌细胞核肿胀,核异染色质凝集,核周间隙扩大,胞质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高尔基复合体扩张。RC组结肠癌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标记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肠癌术中RC可使腹腔液和门静脉血维持高的药物浓度,改变癌组织的病理学形态,降低Ki-67蛋白表达,对预防术中医源性转移和术后复发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中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后的药物分布特征、术后组织病理变化及临床毒副反应。方法将我科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期间符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纳入适应证的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胃癌根治术中经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灌注含2 ml亚甲蓝、5-FU(1 000 mg/m2)和MMC(10 mg/m2)的灌注液100 ml;对照组不进行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观察术中亚甲蓝的分布特征,术后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临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肿瘤区域立即显色,此后染色逐渐变淡,但全手术过程中肿瘤区域仍可见染色。术后光镜观察见癌细胞出现轻度细胞核固缩或肿胀,细胞浆凝固,细胞间质轻度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轻度血管炎表现。透射电镜见癌细胞核固缩或肿胀,核异染色质凝集,核周间隙扩大,胞质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高尔基复合体扩张。治疗组术后第1天AST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但术后第3天即恢复正常(P0.05);2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其余指标(ALT、ALP、GGT、LDH)、肾功能指标(尿素和肌酐)、毒副反应(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及床旁心电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吻合口漏。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后使胃癌原发灶在全手术过程暴露于化疗药物中,可降低癌细胞的活性;临床观察其毒副反应小,可作为外科手术的重要补充手段来预防术中医源性扩散和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对胃癌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急诊科室收治的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患者共150例,并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术后随访,并且记录术后患者的一般情况,有无并发症,营养状况和内镜检检查的结果。结果患者在完成手术后,进行1~3年的随访,其中150例患者中,102例患者存活,存活率达到68.3%,术后出现进食胸痛的有12例,胸骨后有轻度的灼烧感6例,食物反流的患者有3例,存活患者的体重较术前增加,胃镜检查的结果正常。术前与术后3年随访结果比较,患者白蛋白与总蛋白水平上升明显,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采用模式正常人体饮食消化系统对患者进行通消化模拟重新构造,可有效提升患者存活机率,完全切除病灶,提升其术后生活质量,并且安全可靠,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