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影像学诊断价值。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肝FNH的CT和MR数据及临床资料。③结果12例FNH均为单发,位于肝右叶8例,肝左叶4例,平均大小为4,9cm。CT平扫表现低密度为5例,4例为等密度,其中3例中央区可见星芒状的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4例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MR T1WI显示3例为略低信号,9例为等信号,其中4例中心及周边可见条状的流空信号;T2WI显示6例为略高信号,6例为等信号;增强后11例明显强化,4例中央瘢痕有延迟强化。CT平扫检出率为占75%(9.例),MR为100%(12例)(P〈0.05)。CT增强检出率为83.3%(10例);MR为100%(12例)(P〈0.05)。CT诊断正确率为75%(9例),MRI为95%(11例)(P〈0.05)。④结论FNH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影像学综合检查能够正确诊断绝大部分FNH病灶,MR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优于CT。  相似文献   
2.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影像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癌(heID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亚洲人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出现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早期肝癌的手术切除率高,晚期肝癌多已经失去手术机会,预后极差.因而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及MRI表现。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5例行CT平扫加增强,2例均行CT和MRI检查;12例为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12例单发病灶中,6例为实性肿块型,6例为囊实性肿块型,实性成分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T2FLAIR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及T2FLAIR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晰,与脑实质分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瘤内可伴有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两种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强化血管影;3例多发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型,密度及信号类似于单发病灶实性肿块型,增强扫描多发病灶强化不一致,颅内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颅外椎体或椎管内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学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异性,确诊有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象与特点。②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26例GISP均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③结果26例GIST中,良性12例,恶性14例。肿瘤位于胃部10例,空回肠10例,直肠2例,小网膜4例;CT平扫病灶14例呈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10例呈类圆形,2例呈葫芦状,增强扫描后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18例密度不均,8例密度较均匀。④结论GIST的CT表现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笔者自2002年1月~2005年4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收治溃疡性结肠炎2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均符合成都会议标准:即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影象学和病理学结果确诊。其中,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岁(16~72岁);病史≤1年6例,2~3年10例,>5年4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残留或复发与手术腔中的作用.方法 对29例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病(其中复发或残留13例)分别行常规MRI、FLAIR、及DWI检查.计算并比较复发或残留病灶、术后腔、周围正常脑脊液及正常脑灰质信号值与正常脑脊液和脑灰质的信号比率.测量并比较不同序列病灶及手术腔ADC值.结果 13个残留及复发病灶在FLAIR表现与脑实质等或稍高信号,在DWI上所有病灶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术后腔在所有序列上均表现为脑脊液样信号.FLAIR及DWI序列上:表皮样囊肿信号/CSF信号>手术腔信号/CSF信号,表皮样囊肿信号/脑灰质信号>手术腔信号/脑灰质信号.表皮样囊肿ADC值<术后腔ADC值.结论 DWI能可靠区分残留或复发的表皮样囊肿与手术腔.  相似文献   
7.
腮腺腺淋巴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40例中男33例,女7例;年龄19~82岁,平均56岁,50岁以上31例(77.5%);有吸烟史33例(82.5%)。结果:40例腮腺腺淋巴瘤共发现62个肿瘤(单侧单发29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5例),其中46个(74.2%)位于腮腺后下方。肿瘤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囊变区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术前MRI检查不但可以对肿瘤进行术前准确定位和发现多发病灶,而且有利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经高能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的基本成像特点。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组织块种植的方法制成20只兔VX2肝癌模型,使用1.5T MR扫描仪行常规扫描后,采用EPI-SE序列、SENSE技术,于治疗前、后14d对肿瘤行PWI,选取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血流灌注值,进行统计学分析。PWI采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最大信号下降斜率(SRSmax)作为定量指标,分析不同ROI的SRSmax变化规律。结果:治疗前、后兔肝VX2瘤中央区及周边区之间的SRS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旁肝实质之间的SRS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1.5T MR扫描仪进行兔肝VX2瘤灌注成像研究是可行的,PWI可用于评价HIFU治疗后肝脏肿瘤的血管生成、破坏状况;不同ROI的SRSmax变化程度及规律也不同,其PWI表现与肿瘤的坏死程度、范围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咽喉头颈部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收集6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喉头颈部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和(或)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68例鼻咽喉头颈部淋巴瘤病例中,鼻腔鼻窦14例(20.6%),韦氏淋巴环13例(19.1%),咽旁间隙8例(11.8%),颈部淋巴结群33例(48.5%)。组织学分类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2例(91.2%),B细胞型41例(60.3%),其中以弥漫大B细胞型27例(39.7%)最为常见,其次为滤泡性淋巴瘤6例(8.8%);T细胞型21例(30.9%),其中结外NK/T细胞淋巴瘤16例(23.5%)。根据病变形态可分为5型。弥漫肿胀型15例(22.1%),单一肿块型3例(4.4%),多发淋巴结肿大27例(39.7%),溃疡型7例(10.3%),混合型16例(23.5%)。结论 CT和MRI能清楚显示鼻咽喉头颈部淋巴瘤的部位、形态、范围,并对组织学类型有一定提示作用,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脑部病变患者35例进入研究.其中海绵状血管瘤6例,脑梗死15例,脑肿瘤10例,静脉畸形2例,静脉窦血栓2例.对患者行常规T2WI、T1WI、SWI序列、MRA及增强T1WI.分析SWI序列较其他序列对显示小的出血灶、小静脉及含铁血黄素、钙化等顺磁性物质的优势.结果 对于海绵状血管瘤,SWI能鉴别出血与血管,发现更多的小病灶.对于静脉畸形,能够发现更多的细小静脉向大静脉引流.对于急性脑梗死,SWI可发现小的出血灶.对于脑肿瘤,SWI可显示出小的引流静脉.对于静脉窦血栓,SWI可清楚显示深部引流静脉及脑表面扩张的静脉网.结论 与常规MRI及MRA检查相比,SWI对低流量血管畸形及血管瘤、多发细小出血的显示、脑肿瘤的血管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后深部静脉的扩张及早期并发出血以及脑梗死并发出血等病变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并能提供病变与正常组织的相位对比改变, 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正确诊断具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