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统计并分析卡泊芬净治疗严重大面积烧伤并发真菌感染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7年5月-2012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的14例严重大面积烧伤并发真菌感染接受卡泊芬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分层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确诊、拟诊和疑诊病例,对其中6例直接采用卡泊芬净行一线用药治疗;另外8例先选择其他药物治疗,用药3~10 d疗效不明显时再使用卡泊芬净二线用药治疗.分析卡泊芬净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对数据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结果 14例患者中3例被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6例为拟诊,5例为疑诊.以卡泊芬净作为一线用药治疗的6例患者中有4例痊愈、1例显效,以卡泊芬净作为二线用药治疗的8例患者中有4例痊愈、2例显效,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泊芬净治疗确诊、拟诊、疑诊患者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与卡泊芬净明显相关的肝肾功能损害. 结论 卡泊芬净作为一线用药可有效治疗严重烧伤并发深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由细菌入侵皮下组织,沿浅筋膜快速发展的一种急性坏死性感染,病程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达30%以上。我们救治了3例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伴大面积皮肤坏死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1984年3月~1994年9月,我院对21例十二指肠壶腹部周围癌施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现就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1例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8岁,发病至手术时间病程最短31天,最长11个月,平均2个月零8天。其中十二指肠壶腹部癌11例,胰头癌4例,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十二指肠第二段内侧壁平滑肌肉瘤2例。 发病后就诊时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虚弱、上腹隐痛不适,血沉加快或有大便隐血阳性。有黄疸者9例。术前均用B超、GI、胃镜、或静脉胆道造影、ERCP和CT等检查。有6例获得术前确诊。术中15例作冰冻活组织检查,有12例病理明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鲍曼不动杆菌在烧伤患者气管套管(ETT)内细菌生物膜(BF)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方法 烧伤患者ETT内壁取样(临床菌株),Vitek2快速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9株鲍曼不动杆菌且均为泛耐药菌株.临床菌株分别于体外培养12、24、48、72 h,改良微孔法进行BF半定量黏附试验;FITC-ConA/PI荧光双染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并测定成熟BF厚度;以标准菌株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作为对照.于ETT拔除时收集并制备套管内壁标本,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BF半定量黏附试验结果显示,临床菌株黏附力在体外培养24~48 h时达到高峰,且各时相点均显著大于标准菌株(P<0.05);CLSM动态观察发现,临床菌株在体外培养48 h左右形成成熟BF,其厚度均显著大于标准菌株(P<0.05);ETT内壁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成熟BF呈团状簇集,细菌被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包埋并融合呈片状.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能在烧伤患者ETT内壁形成BF,且具有成熟早、数量多、黏附能力强的特点,是烧伤后ETT相关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提出目前烧伤病房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趋势。方法2001—2004年7月烧伤病人创面分离获得细菌菌株1077株中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并分析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派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的变化。结果1077株烧伤创面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为223株,占总细菌检出率的20.7%,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38.14%和48.39%,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31.82%、21.52%和28.38%,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6.58%,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结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其变化与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有关。亚胺培南仍为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动态检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评价其对烧伤后曲霉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血清GM试验吸光度(A)指数单次>0.5为入选标准,选择2008年6月-2009年5月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3周内每周采血2次,ELISA法检测血清GM抗原水平变化;参照A指数不同的诊断界值进行评估.结果 A指数连续2次≥1.5者,其诊断曲霉感染的灵敏度71%、特异度90%、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83%;连续2次阳性者临床诊断曲霉感染的比例比单次检测阳性者高;抗真菌药物治疗后,治疗有效患者的GM值呈下降趋势.结论 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曲霉感染的早期诊断,血清GM试验阳性界定为连续2次A指数≥1.5的临床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9岁,工作时不慎跌人蓄有80℃、体积分数40%硫酸的电镀液池中30 s,致全身多处烧伤,伤后1 h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5次/min,脉搏102次/min,血压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口唇微青紫,球结膜充血.双下肢肿胀发冷、足背动脉不能触及,尿少呈酱油色.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鲍曼不动杆菌在烧伤患者气管套管(ETT)内细菌生物膜(BF)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方法烧伤患者ETT内壁取样(临床菌株),Vitek2快速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9株鲍曼不动杆菌且均为泛耐药菌株。临床菌株分别于体外培养12、24、48、72h,改良微孔法进行BF半定量黏附试验;FITC-ConA/PI荧光双染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并测定成熟BF厚度;以标准菌株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作为对照。于ETT拔除时收集并制备套管内壁标本,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BF半定量黏附试验结果显示,临床菌株黏附力在体外培养24~48h时达到高峰,且各时相点均显著大于标准菌株(P〈0.05);CLSM动态观察发现,临床菌株在体外培养48h左右形成成熟BF,其厚度均显著大于标准菌株(P〈0.05);ETT内壁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成熟BF呈团状簇集,细菌被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包埋并融合呈片状。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能在烧伤患者ETT内壁形成BF,且具有成熟早、数量多、黏附能力强的特点,是烧伤后ETT相关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