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3DP疝装置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自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应用3DP疝装置治疗腹股沟疝107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0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83岁,平均61岁,其中斜疝99例,直疝8例。Ⅰ型疝2例,Ⅱ型疝99例,Ⅲ型疝6例。其中复发疝1例,裤型疝1例。伴随症:心脏疾病5例,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5例,前列腺疾病20例。补片采用强生公司3DP疝装置。2.手术方法:均采取局部浸润麻醉下日间手术,常规腹股沟疝切口,长约5cm,逐层切开,游离腹外斜肌腱膜。①斜疝:游离精索用布带牵开,显露腹股沟管后壁,切开提睾肌及精索内筋膜,找到疝囊并游离其至颈部,分离出腹横筋膜,将…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报道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已经多年[1-3],但是国内目前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无论是在普及程度,还是运行机制等方面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与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理念不了解,日间手术如何运作及应注意什么等问题不清楚有关.下面结合我们多年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实践经验介绍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别用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区域阻滞麻醉腹股沟疝手术的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选择ASA Ⅰ-Ⅲ级单侧腹股沟疝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每组50例,分别用0.75%罗哌卡因30 mL或1%利多卡因40 mL进行区域阻滞麻醉,采用巴德公司4700平片做李金斯坦术式腹股沟疝修补术.记录术后24 h内从注射研究药物至首次服用镇痛药的间隔时间和补充镇痛药总量.术中、术后伤口疼痛程度,以及日常活动问卷评分.结果 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服用镇痛药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2.35 h和15.05 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1,P>0.05),但罗哌卡因组较对照组长7.3 h,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R=0.888,(95%CL:0.521~1.514),即罗哌卡因组至首次服用补充镇痛药的间隔时间较利多卡因组延长11.2%.手术后第2小时静息时伤口疼痛评分、日常活动能力问卷总分和第4小时移动时疼痛单项评分,罗哌卡因组均低于利多卡因组,两组之间统计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不良事件.结论 0.75%罗哌卡因区域阻滞麻醉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安全性好,是腹股沟疝手术区域阻滞麻醉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毫米波治疗对高龄腹股沟疝患者术后镇痛及减少血清肿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老年病房)综合外科行腹股沟疝手术患者63例(单侧腹股沟疝70侧)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65岁,根据是否行毫米波治疗将患者分为毫米波组28侧,对照组42侧;根据患者术后切口周围是否出现血清肿分为无血清肿组33侧和血清肿组37侧。测定术后6 、12 h、1、2、3、7 d患者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1、2、3、7 d运动状态VAS评分。观察患者术后切口周围有无血清肿出现。 结果静息状态下,术后6、12 h、1 d,毫米波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7 d,毫米波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状态下,术后1 d,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3、7 d,毫米波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毫米波组血清肿发生率(21.4%)显著低于对照组(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3,P=0.006)。无血清肿组患者VAS评分平均值为(2.57±0.56)分,血清肿组为(3.23±0.68)分,无血清肿组患者VAS评分平均值显著低于血清肿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8,P=0.006)。 结论高龄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应用毫米波治疗可以增加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前入路开放式腹股沟疝的无张力修补技术,在952例日间手术患者的应用经验和体会,并阐明其与传统手术、无张力疝修补住院手术相比的优点.方法 2004年12月-200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采用局部麻醉、无张力、日间手术的形式,治疗腹股沟疝、股疝共952例,并与传统手术、无张力修补住院手术在各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 本组全部治愈,术中、术后痛苦小,所有患者术后仅应用少量口服镇痛药,无尿潴留,术后即可下床活动,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结束2 h后即可出院回家,术后随访18个月,仅2例复发.结论 (1)与传统疝修补手术相比,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日间手术具有方法简便、手术指征的更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与无张力修补住院手术相比,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廉等优点;(2)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日间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一种腹股沟疝手术局部麻醉方法.方法 2005年至2006年5月,对45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局部麻醉下日间手术治疗.结果 450例腹股沟疝患者在局部麻醉下手术均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局部麻醉是成年人行可复性腹股沟疝手术最好的麻醉选择.这种方法有安全、简便、有效和经济的特点,无麻醉后不良返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分别用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区域阻滞麻醉腹股沟疝手术的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选择ASA Ⅰ-Ⅲ级单侧腹股沟疝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每组50例,分别用0.75%罗哌卡因30 mL或1%利多卡因40 mL进行区域阻滞麻醉,采用巴德公司4700平片做李金斯坦术式腹股沟疝修补术.记录术后24 h内从注射研究药物至首次服用镇痛药的间隔时间和补充镇痛药总量.术中、术后伤口疼痛程度,以及日常活动问卷评分.结果 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服用镇痛药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2.35 h和15.05 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1,P>0.05),但罗哌卡因组较对照组长7.3 h,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R=0.888,(95%CL:0.521~1.514),即罗哌卡因组至首次服用补充镇痛药的间隔时间较利多卡因组延长11.2%.手术后第2小时静息时伤口疼痛评分、日常活动能力问卷总分和第4小时移动时疼痛单项评分,罗哌卡因组均低于利多卡因组,两组之间统计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不良事件.结论 0.75%罗哌卡因区域阻滞麻醉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安全性好,是腹股沟疝手术区域阻滞麻醉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门诊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腹股沟疝的应用经验。方法采用美国马德公司的疝环充填物及成型补片对126例老年腹股沟疝局麻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手术时间、伤口疼痛、术后自主能力的恢复、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5min;术后1—24h病人能下床活动;伤口疼痛时间12—48h。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术后少数病例出现各种并发症,神经痛6例,局部硬化和不适感10例,阴囊血肿1例。结论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门诊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来说,无需住院,术后即可回家,费用低,补片使用方便,术式最佳、手术操作简便、损伤轻、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可放宽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别用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区域阻滞麻醉腹股沟疝手术的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选择ASA Ⅰ-Ⅲ级单侧腹股沟疝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每组50例,分别用0.75%罗哌卡因30 mL或1%利多卡因40 mL进行区域阻滞麻醉,采用巴德公司4700平片做李金斯坦术式腹股沟疝修补术.记录术后24 h内从注射研究药物至首次服用镇痛药的间隔时间和补充镇痛药总量.术中、术后伤口疼痛程度,以及日常活动问卷评分.结果 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服用镇痛药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2.35 h和15.05 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1,P>0.05),但罗哌卡因组较对照组长7.3 h,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R=0.888,(95%CL:0.521~1.514),即罗哌卡因组至首次服用补充镇痛药的间隔时间较利多卡因组延长11.2%.手术后第2小时静息时伤口疼痛评分、日常活动能力问卷总分和第4小时移动时疼痛单项评分,罗哌卡因组均低于利多卡因组,两组之间统计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不良事件.结论 0.75%罗哌卡因区域阻滞麻醉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安全性好,是腹股沟疝手术区域阻滞麻醉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癌细胞的DNA异倍体及增殖活性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l19例新鲜大肠癌组织细胞的DNA倍体及细胞周期各相中的分布进行检测,与大肠癌的血清癌胚抗原、癌肿大小、形态、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分化程度等病理因素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结果 血清癌胚抗原与癌细胞的DNA异倍体及增殖活性均无关。溃疡型中的DNA异倍体出现率为56.5%,显著高于隆起型(14.7%)(P<0.01)。中低分化组中的异倍体出现率为64.7%,显著高于高分化组(36.5%)(P<0.01)。癌肿大小、淋巴结转移、Bukes′分期及癌组织学类型均与DNA异倍体无关。大肠癌上述各临床病理因素均与癌细胞增殖活性无关。结论 癌细胞DNA异倍体能反映大肠癌的恶性程度,但癌细胞增殖活性(SPF、PI)与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血清癌胚抗原与癌细胞DNA倍体及增殖活性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