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后侧切口、外侧肌间隔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成都第一骨科医院收治的44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闭合性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5例患者采用肱骨后侧切口、外侧肌间隔入路(后侧入路组),19例患者采用前外侧入路(前外侧入路组)。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情况相同,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桡神经损伤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后侧入路组手术时间为(65.18±3.50)min,前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为(85.73±6.16)min,后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为(222.95±44.55)ml,前外侧入路组为(281.34±34.82)ml,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桡神经损伤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肘关节Broberg和Morrey评分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均在1年内愈合,前外侧入路组1例桡神经损伤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 结论对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肱骨后侧切口、外侧肌间隔入路手术治疗,可操作性强,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安全性高,肱骨后侧骨骼平坦,利于放置钢板,无须特别塑形钢板,不影响肘关节功能,推荐在临床上使用后侧切口、外侧肌间隔入路的方式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陈旧性恐怖三联征伴关节僵硬患者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7例陈旧性恐怖三联征伴关节僵硬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45.14±15.79)岁(18~61岁)。患者从受伤到手术翻修时间平均为(99.57±67.85)d(38~240 d)。伤肘右侧5例、左侧2例。损伤原因:摔伤4例,车祸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所有患者无神经损伤表现。桡骨头骨折Mason分型为: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1例;尺骨冠状突骨折分型为:Regan-morrey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1例;按O'Driscoll分型均为冠状突尖部骨折,第1亚型4例,第2亚型2例,第3亚型1例。肘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5例,完全脱位状态2例。切口为内、外侧联合切口或后正中切口联合外侧切口,行关节松解、冠突及桡骨头重建、韧带修复。术后进行规范功能训练,进行早期主动功能锻炼。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平均(13.28±4.34)个月,10~23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Broberg-Morrey评分系统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术后骨折均愈合,所有患者均无骨折畸形愈合、空心钉退出、空心钉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术前为(42.86±11.13)分(35~55分),术后为(85.29±2.75)分(80~89分,P=0.000018)。Broberg-Morrey评分:术前为(33.43±12.79)分(11~48分),术后为(85.57±2.23)分(83~89分,P=0.00004)。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6.43±0.98)分(5~8分),术后为(1.00±0.00)分(0~1分,P=0.000006)。伸直角度:术前为42.14°±10.35°(30° ~60°),术后为18.57°±8.02°(10° ~30°,P=0.0581)。屈曲角度:术前为75.71°±35.99°(20° ~110°),术后为120.00°±8.16°(110° ~130°,P=0.0272)。旋前角度:术前为24.29°±41.58°(0° ~90°),术后为80.00°±5.77°(70° ~90°,P=0.0126)。旋后角度:术前为32.86°±43.09°(0° ~90°),术后为84.29°±15.12°(50° ~90°,P=0.0154)。 结论临床上需重视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早期诊断,以防漏诊和延误治疗。对于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关节僵硬患者行手术治疗,并注重早期功能锻炼,能使患者尽早尽快恢复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