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艳  吴锋锋  何凤翔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0):1737-1741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扎对小儿脑瘫核心肌群的影响及异常步态的预防作用,为临床预防小儿脑瘫步态异常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小儿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扎,2组均干预2个月。采用平衡训练检测仪评估2组睁眼时躯干稳定控制指标,比较2组干预前后核心肌群肌力变化、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态评估量表(TGA)、步态测试数据、综合痉挛量表(CSS)、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BI)、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评分。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躯干平均压力中心前后和左右方向位移标准差、前后和左右方向平均运动速度低于对照组,腹直肌、竖脊肌、臀大肌、髂腰肌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BBS、TGA评分分别为(35.51±3.67)、(10.23±1.13)分,高于对照组的(30.49±2.98)、(7.49±1.08)分(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左侧步长、右侧步长、左侧步速、GMFM-88量表A~E评分高于对照组,步宽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CSS评分[(7.48±1.27)分]低于对照组的(9.11±1.18)分,MBI评分[(80.67±7.08)分]高于对照组的(72.39±7.19)分(均P<0.05)。  结论  肌内效贴扎能提高脑瘫患儿躯干稳定性控制能力,增加核心肌群肌力,改善机体平衡能力,预防、纠正步态异常,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与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46例单侧THA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无假体松动、感染和神经损伤,仅有1例出现脱位。统计结果显示术后股骨距与肢体长度存在正相关性。结论THA后LLD问题不容忽视。术前仔细测量评估,术中精确截骨高度及反复手法试验等方法能有效控制术后肢体长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补肾壮筋汤(BZD)含药血清介导的Sox9基因高表达对IL-1β诱导的大鼠软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传代培养的第2代大鼠软骨细胞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模型组给予IL-1β(10μg/ml)刺激软骨细胞24h, BZD组予IL-1β(10μg/ml)刺激软骨细胞24h后,加入BZD含药血清(400μg/ml)。BZD干预72h后收集所有软骨细胞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软骨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00),软骨细胞Sox9、蛋白聚糖aggrecan及胶原蛋白Ⅱ的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0);与模型组比较,BZD组增强了软骨细胞活性(P<0.05),软骨细胞Sox9、蛋白聚糖aggrecan及胶原蛋白Ⅱ的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 BZD在IL-1β诱导的大鼠软骨细胞损伤中可能通过过表达Sox9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颈椎MC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手术治疗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MC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手术治疗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临床疗效,并测量颈椎前凸角(Cobb角)、椎间隙高度;根据Bazaz吞咽功能评分量表评价患者吞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有27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颈肩部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颈肩部JOA评分、ODI、颈椎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有5例出现短暂性吞咽困难,4例声音嘶哑,3例脑脊液漏,4例有1个间隙未融合,1例伤口感染。结论颈椎MC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手术治疗4节段颈椎病能够减少术中创伤,改善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吞咽困难,恢复颈椎前凸,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5.
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放疗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联合放疗、NSAIDs、放疗3种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预防效果及差异。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因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而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68髋分为A、B、C组(A组随访54髋,B组随访55髋,C组随访54髋)。A组原发性骨关节炎5髋,股骨头缺血坏死继发骨关节炎37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12髋,术后口服塞来昔布(0.2 g,每天2次)2周;B组原发性骨关节炎6髋,股骨头缺血坏死继发骨关节炎32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17髋,给予术前单次7 Gy放疗;C组原发性骨关节炎5髋,股骨头缺血坏死继发骨关节炎35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14髋,术前放疗并予术后塞来昔布口服。术后观察各组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情况,并应用骨盆前后位X线片评定异位骨化情况(采用Brooker分级)。结果:各组平均随访21个月,A组成功随访54髋,出现异位骨化7髋,BrookerⅠ型5髋,BrookerⅡ型2髋;B组成功随访55髋,出现异位骨化8髋,BrookerⅠ型6髋,BrookerⅡ型2髋;C组成功随访54髋,出现异位骨化5髋,BrookerⅠ型4髋,BrookerⅡ型1髋。3组均无BrookerⅢ、Ⅳ型发生,3组异位骨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3,P=0.690)。A、B、C组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6例、6例、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5,P=0.935)。结论: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时,首推NSAIDs。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外伤性房角后退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外伤性房角后退型青光眼均采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观察疗效。术后1、2、8、15天,1、2、3月,以后每3月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检查。结果术后平均眼压(31.68±12.96)mmHg,术后第1天平均眼压(6.26±2.72)mmHg,经3-26个月随访,眼压13.304.56mmHg,均没有出现术中术后浅前房、炎症、前房积血等并发症。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外伤性房角后退型青光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人工关节置换钛假体材料表面原位合成负载抗菌剂聚六亚甲基胍(polyhexamethylene guanidine,PHMG)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管,通过体外、体内实验研究负载PHMG的TiO2纳米管的抗菌性能,为具有良好抗菌性能人工关节假体材料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TiO2纳米管,并于其表面负载抗菌剂PHMG。体外实验时分别将纯金属钛箔、TiO2纳米管钛箔和负载PHMG的TiO2纳米管钛箔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悬液共培养研究其抑菌性能。体内实验时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股骨扩髓并注入0.1 ml 108 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制备感染模型后,分别将纯金属钛棒、TiO2纳米管钛棒和负载PHMG的TiO2纳米管钛棒植入新西兰大白兔右侧股骨髓腔,研究体内的抑菌性能。结果通过阳极氧化制备的TiO2纳米管孔径为(46.4±5.9)nm,钛箔TiO2纳米管长度为300~500 nm,钛棒TiO2纳米管长度为500~1000 nm,于其表面分别负载(3.46±0.40)mg与(1.27±0.28)mg PHMG。体外PHMG释放实验表明,该药物的释放分为两个阶段:初始突释释放阶段和相对缓慢释放阶段,为早期抑制细菌入侵和后期持续抑菌提供保障。体外和体内抑菌实验表明,载有PHMG的TiO2纳米管能够抑制细菌黏附与定植,减少感染。结合临床病理分析表明PHMG-TiO2纳米管植入组无明显病理变化,骨髓腔内可见大量有核细胞和网状结缔组织,并且在髓腔内可见正常的骨髓组织。结论负载PHMG的TiO2纳米管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抗菌性能,作为一种人工关节假体材料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骨水泥的应用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异位骨化(HO)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3髋的初次THA后HO发生情况,其中生物型194髋,混合型(骨水泥型股骨柄,生物型髋臼)89髋,临床和影像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12~60个月),诊断主要依据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按Brooker分级进行分级记录,运用单因素卡方检验比较生物型和混合型假体HO的发生率差异。结果:283例髋中共69髋发生HO,发生率为24.4%,没有发现BrookerⅣ型。194例生物型髋中48髋发生HO,发生率为24.7%,其中Brooker I型34例(占17.5%),Brooker II型9例(占4.6%),Brooker III型5例(占2.6%);89例混合型髋中21例发生HO,发生率为23.6%,其中Brooker I型16例(占18.0%),Brooker II型3例(占3.4%),Brooker III型2例(占2.2%),两组HO发生率及严重HO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值分别为0.835和0.868)。结论:生物型与混合型假体HO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的应用对术后HO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吲哚美辛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正常情况下非钙化组织发生新骨形成、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成熟板层状骨的现象。1972年Hamblen首次提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异位骨化的概念,HO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HO在X线片上可见,唯有手术切除是这一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措施,且易复发,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定义和发病机制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正常情况下,非钙化组织发生新骨形成、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成熟板层状骨的现象. HO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它不同于创伤后肌肉损伤形成的骨化性肌炎或者继发性炎症,对其发病机制至今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