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检测NCSTN基因稳定沉默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增殖活性及相关分化蛋白的改变,初步探索反常性痤疮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构建慢病毒介导shRNA沉默NCSTN基因的HaCaT细胞模型(shRNA组),转染空载慢病毒的HaCaT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NCSTN基因的沉默效率。CCK8法检测HaCaT细胞增殖活性,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HaCaT细胞角蛋白(CK1、CK5、CK7、CK10、CK14、CK16、CK17、CK18、CK19、CK20)及其他分化分子(内披蛋白、兜甲蛋白)mRNA和蛋白的表达。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shRNA组NCSTN mRNA及蛋白表达(0.42 ± 0.19、0.30 ± 0.07)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1.00 ± 0.34、1.00 ± 0.26;t = 5.196、2.637,P < 0.001、< 0.05),基因沉默效率达70%。与阴性对照组相比,shRNA组HaCaT细胞明显增殖活跃,CK16、CK19蛋白表达显著下调(t = 3.787、3.817,P < 0.01、< 0.05),终末分化分子内披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 = 2.904,P < 0.05)。结论 稳定沉默NCSTN基因表达会引起HaCaT细胞异常增殖分化,为后续探究NCSTN基因突变引起反常性痤疮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异丙酚和异氟醚对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25例,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平均呼末浓度为0.6%,异丙酚组微泵输入剂量为6mg@kg-1@h-1.监测麻醉前、手术开始切皮时、进胸后2h、鼓肺后60min、术后1h、4h、24h血清IL-6、IL-8、IL-10的浓度.观察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临床征象.结果两组进胸后各时点IL-6、IL-8、IL-10的浓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分别于术后1h、4h达到高峰.IL-6组问比较无显著差异,异氟醚组膨肺后60min至术后4h各时点IL-8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异丙酚组(P<0.05),但术后24h两组无差别.异丙酚组术后1h、4h、24h IL-10的产生均显著高于异氟醚组(P<0.05或P<0.01).结论临床剂量的异丙酚促进IL-10的产生,而异氟醚促进了IL-8的分泌,但麻醉选择对于细胞因子平衡的干预尚未影响到机体的免疫自稳.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是临床上一种特殊的肿瘤 ,由于其具有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特性 ,给手术和麻醉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中的主要问题是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 (包括刺激肿瘤时高血压、心律失常、肺水肿、肿瘤切除后的低血压等 ) ,麻醉选择应注意上述问题。现将我院 1986~ 1997年在不同麻醉方法下进行嗜铬细胞瘤手术的 6 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6 6例 ,男 2 8例 ,女 32例 ;年龄 13~ 6 0岁。临床均具有典型的高血压病史。肿瘤位于肾上腺者 6 3例 (其中 4例为双侧性 ) ,腹主动脉旁 2例 ,膀胱内 1例。术…  相似文献   
4.
吴英达  郑丽娟 《浙江医学》1999,21(11):677-679
腹主动脉瘤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1年死亡率为50%,5年死亡率达100%,手术治疗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措施。我院1990年3月以来手术治疗20例,现将麻醉处理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5~77岁,平均57.62岁。诊断由腹主动脉造影或B超、CT检查及手术证实。术后病理检查明确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15例,动脉炎4例,贝赫切特综合征1例。临床表现为上腹坠痛酸胀感、触及搏动性肿块13例,无症状5例,有剧烈疼痛、神志不清等动脉瘤破裂症状2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2例,糖尿病1例;由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冠心病8例,有嗜烟史致肺功能减退5例。手术方式为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17例,单纯瘤体切除及修补3例。  相似文献   
5.
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是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respiratorydistresssyn drome,ARDS)的早期表现 ,多见于重大创伤、休克、败血症等病理过程中。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 ,80年代集中于补体激活及肺的白细胞隔离作用 ,近来对补体在体外循环后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表示怀疑。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细胞因子网络以及细胞因子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和粘附在近十年中更受关注 [1] ,现综述如下。一、细胞因子网络细胞因子 (cytokine,CK)是体内活化…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总气管肿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气管肿瘤,因其生长位置特殊,早期常易误诊,待确诊时往往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道阻塞,无法采用常规诱导经口鼻气管插管全麻,围术期呼吸管理极为困难。本观察对我院1998~2005年共9例原发性气管肿瘤切除术作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切除术围术期的麻醉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发病率较高且有潜在危害的一种睡眠疾患。临床上常用腭咽成形术治疗OSAS。但由于OSA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气道狭窄或阻塞,麻醉处理尤其是麻醉诱导期易发生险情,严重时将危及生命。本院于2003年6月至2004年11月对26例OSAS患者在全麻下成功实施腭咽成形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麻醉对围术期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细胞因子是近年来发现的介导免疫及炎症反应的信息分子,促炎性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平衡在一些临床病症中作用重大。手术创伤、感染、应激时平衡被打乱,首先表现为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等的急剧上升,这一高细胞因子血症又进一步触发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TNFsr、IL-1ra等的释放增加。围术期麻醉药、麻醉方法以及麻醉医师运用的其他药物对细胞因子平衡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阿片类药物有延迟IL-6的分泌及降低峰值浓度的作用,异丙酚、依托咪酯促进了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相对来说,氯胺酮、硫喷妥钠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大,而吸入麻醉药异氟醚、安氟醚、七氟醚等,对IL-4等抗炎性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细胞因子变化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25例,按有无并发症发生分为A、B两组。B组入选患者包括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3例、吻合口出血1例、心律失常2例。监测麻醉前(T0)、手术开始切皮时(T1)、进胸后2h(T2)、鼓肺后 60min(T3)、术后 1h(T4)、术后 6h(T5)、术后24h(T6)血清IL-6、IL-8、IL-10的浓度。观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持续时间(SIRS为ACCP/SCCM标准)。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相似,SIRS持续时间A组少于B组。进胸后各时点IL-6、IL-8、IL-10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T4达到高峰后回落;IL-6组间T2-T5比较无显著差异,T6B组较A组明显上升(P<0.01),B组IL-8T3至 T6均较A组显著上升(P<0.05或0.01)。IL-10的变化趋势与IL-6、IL-8一致,在T4达到峰值后回落,B组术中各时点IL-10水平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6时低于A组。A组IL-6/IL-10、IL-8/IL-10比值在T5、T6时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 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仅是由于炎症介质的大量产生,更在于抗炎性介质的不足。围术期IL-6/IL-10、IL-8/IL-10比值对于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原位肝移植术手术创伤大以及对机体干扰明显,围术期常出现严重的循环及电解质和酸碱的紊乱[1]。肝移植术中是否静脉-静脉转流技术常需经验性的判断,无肝期使用静脉-静脉转流技术可以更好地维持病人术中的循环稳定,有利于术后肾功能的恢复[2-4];另有学者认为,肝移植可以在非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进行,且不影响病人的远期生存[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