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Ⅱ~Ⅲ级急性胆囊炎(AC)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最佳时机。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及上海市浦东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PTGBD后行LC的Ⅱ~Ⅲ级A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按照1∶1的比例分为早期组(PTGBD后4~6周行LC)和晚期组(PTGBD后7~8周行LC)。比较两组性别、年龄、AC分级、PTGBD术后并发症、体质量指数、LC术前合并症等以及LC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总费用、中转开腹、LC术后并发症等。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结果最终248例患者入选, 其中男性52例, 女性196例, 年龄范围18~89岁, 年龄(52.5±20.2)岁。早期组126例, 晚期组12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AC分级、体质量指数、LC术前合并症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具有可比性。术前SF-36评分早期组明显优于晚期组, 晚期组PTGB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早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切缘对肝切除术治疗自发破裂性肝细胞癌(spontaneous ruptur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R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0例SR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切缘范围>1 cm(宽切缘组,19例)和≤1 cm(窄切缘组,1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采用Cox回归分析生存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宽切缘组比窄切缘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13.2% vs 0,P=0.036)和3 年总生存率(17.5% vs 0,P=0.002)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碱性磷酸酶高值(HR=1.013,P=0.008)、肿瘤分级低分化(HR=3.326,P=0.007)和手术切缘≤1 cm(HR=3.287,P=0.011)为SRHCC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高值(HR=1.002,P =0.041)、肿瘤分级低分化(HR=4.411,P=0.005)、肝外转移(HR=3.445,P=0.044)、手术切缘≤1 cm(HR=3.255,P=0.024)是SRHCC患者总生存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取宽切缘肝切除术能够改善SRHCC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严重肆虐了我国湖北省等全国各省市,不但是人类健康的杀手,更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会经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等多种方式传播,包括ERCP在内的内镜诊疗工作均属于“高危操作”,而急性重症胆道感染和胆源性胰腺炎等胆胰外科疾病又往往需要及时的内镜下胆道引流。本文总结了2020 年1 月20 日至2020 年2 月29 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高峰期间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肝胆胰外科进行的32 例必要的ERCP诊疗工作,梳理了疫情之下ERCP对于重症患者的诊治排查流程,总结一些ERCP诊疗中防护和防控要点。  相似文献   
4.
暴发性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策略探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的临床病程和外科治疗手段。方法:观察、分析我院外科从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或非手术疗法救治42例FAP的临床特点、病程演变趋势和治疗效果。对于经有效复苏治疗,病人情况不稳定、脏器功能无好转的病人,及时行外科手术等干预治疗。早期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小网膜囊及腹膜后减压引流,建立有效的胰周灌洗引流系统。结果:42例FAP病人中存活了29例,存活率为69.0%(29/42);其中35例行手术治疗,存活27例,存活率为77.1%(27/35),7例行非手术治疗,存活2例,存活率为28.6%(2/7)。有37例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脏器功能障碍,占88.1%;最常累及的是心血管(54.8%)、肺(76.2%)及肾脏(57.1%);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在FAP中的的发生率也很高,占59.5%(25/42),存活14例,存活率为56%(14/25)。高龄(P﹤0.01)、APACHEII评分高(P﹤0.01)、SOFA评分高(P﹤0.05)、Balthazar评分高(P﹤0.01)都是FAP预后不良的指标。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存活率(P﹤0.05)。结论:FAP病人需要在急性反应期内尽早手术治疗,结合重症加强治疗有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病人预后更凶险,需要更积极的手术治疗和更细致严密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移植被认为是一种可能替代整肝移植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和遗传性代谢性肝病的可行方法,也可作为肝移植手术前后肝功能支持的有效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点。近十余年来,肝细胞移植开始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和代谢性肝病方面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回顾了肝细胞移植临床应用情况,并探讨肝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再次手术形成原因及防治手段。【方法】回顾分析从1996~2004年36例腹部再次手术病例资料。【结果】再次手术治疗使33例患者的病情好转,3例患者死亡。【结论】腹部再次手术原因大多与首次手术的失误有关。做好围手术期的工作,提高首次手术质量是预防再手术的关键。实施及时有效的再次手术可以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7.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旭波  雷若庆 《胰腺病学》2005,5(2):116-119
随着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治愈率正在逐步上升,目前已达到80%-90%,临床上需要进一步攻克的难点不再是胰腺坏死,而是早期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问题。目前普遍关注的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ulminantacutepancreatitis,FAP)的核心问题也是早期出现的MODS。进一步研究、认识SAP所致多脏器功能障碍和衰竭的发生、发展规律与防治对策,对于提高SAP的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收治FAP25例。试用非手术和早期手术疗法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单纯非手术疗法3例无存活;非手术疗法结合血液通过3例存活1例;非手术治疗无效作早期手术9例存活8例;血滤后手术治疗10例存活7例。总体生存率为64%(16/25)。结论 FAP早期手术治疗能防止MODS的继续发展,采用血滤等综合治疗能为手术和术后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近些年来生物人工肝相关的研究,对生物人工肝的发展作一总结。 资料来源:以bioartificial liver, liver cell, hepatocyte culture, bioreactor为检索词,检索Ovid、SpringerLink数据库(1990-09/2008-09);以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为检索词,检索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万方数据库(1990-09/2008-09)。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 资料选择:纳入有关生物人工肝肝细胞、反应器及辅助装置的研究,排除生物人工肝免疫和动物传染的研究。 结局评价指标:①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的来源、数量及培养方式。②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及主要结构膜的性质及类别。③生物人工肝供氧及温控装置的构成。 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3 898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29篇进行分析。生物人工肝是在体外生物反应器中培养肝细胞,当患者的血液流经生物反应器时,通过半透膜或直接接触的方式与培养的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使其中的肝细胞发挥解毒、合成、生物转化等功能,以达到支持和治疗目的。它不但具有解毒功能,而且还能参与3大营养物质代谢,分泌促进肝细胞生长的物质等,可有效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和合成功能,并可较好地预防肝性脑病、肝昏迷和脑水肿,临床上可作为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前的过渡辅助措施。 结论:生物人工肝研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面临寻找理想肝细胞来源,长期维持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进一步优化反应器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对微囊机械强度和通透性及包裹肝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微囊搅拌实验比较中、低分子量壳聚糖形成的微囊的机械强度,比较2种微囊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通透性,及细胞染色实验判断2种微囊包裹小鼠原代肝细胞活性的区别.结果 微囊搅拌100 min后中分子量壳聚糖微囊破损率100%,低分子量壳聚糖微囊破损率5%,两种微囊机械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囊溶液中加入HTC-BSA15 min后,低分子量壳聚糖微囊内荧光强度为4 AU,中分子量壳聚糖微囊内荧光强度为1.5 AU,两种微囊对FITC-BSA的通透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量壳聚糖形成的微囊包裹肝细胞培养1周后细胞染色实验显示微囊中活肝细胞数为100%,中分子量壳聚糖形成的微囊包裹的活肝细胞数约为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量壳聚糖相对于中分子量壳聚糖更适合于作微囊的材料.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molecular weight of chitosan on microcapsules and hepatocytes in microcapsules. Methods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permeability to fluoresceine isothiocyanate-bovine serum albumin (FITC-BSA) and activity of hepatocytes in microcapsul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kinds of microcapsules made by low and middle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Results After 100 min of stirring microcapsules, all middle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microcapsules were damaged, 5%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microcapsules were damage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reakage rate of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between two microcapsules (P < 0. 05). Fifteen min after addition of FITCBSA into microcapsule solutio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n 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microcapsules was 4 AU, and that in middle molecular weight of chitosan microcapsules was 1. 5 AU, suggesting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meability to FITC-BSA between two kinds of microcapsules (P < 0. 05).One week after culture of microencapsulated hepatocytes, staining test showed that 100% of liver cells in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microcapsules were alive, while the number was about 40% in middle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microcapsules (P < 0. 05). Conclusion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is more suitable as materials of microcapsules than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