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78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热休克蛋白27在实验性青光眼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大鼠眼压升高后热休克蛋白 2 7(HSP2 7)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方法 5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高眼压组和sham对照 (假手术 )组。采用电凝鼠巩膜表面至少3组静脉及角膜缘周围血管 ,减少房水静脉回流升高眼压。观察手术后 1、2、3、4及 8周大鼠眼压 ,同时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中HSP2 7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 高眼压组右眼术后眼压明显升高。术后 1周眼压 :(30 .12± 5 .18)mmHg(1kPa =7.5mmHg) ,1周后眼压基本稳定。术后各时间点高眼压组右眼眼压与术前、左眼及sham对照组右、左眼间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视网膜中HSP2 7阳性表达主要表现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内及神经纤维层中 ,HSP2 7阳性表达率在术后 1、2、3、4及 8周 ,高眼压组右眼与左眼、sham对照组右、左眼间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同时发现视网膜中HSP2 7阳性表达随着眼压升高及高眼压持续时间延长逐渐增强。结论 内源性HSP2 7在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表达增强可能在青光眼视神经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与比较不同屈光度近视青少年儿童黄斑区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6~18岁青少年儿童115例23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4组:正视组16例32眼,低度近视组47例94眼,中度近视组34例68眼,高度近视组18例36眼。RTVueXR扫描黄斑区6mm×6mm范围,系统自动分区,分为以黄斑中心小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mm的中心凹(fovea)环、1~3mm的内环(parafovea)、3~6mm的外环(perifovea),且每个圆环被进一步划分为颞(T)、上(S)、鼻(N)、下(I)4个象限,定量分析各分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结果:正视、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黄斑区整体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依次显著减低,分别为(44.4±3.5)%、(44.8±3.8)%、(44.3±3.8)%、(42.6±4.5)%(F=2.963,P=0.033),内环颞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6.1±3.5)%、(46.8±5.1)%、(46.2±4.3)%、(43.8±5.5)%(F=3.436,P=0.018);四组黄斑区整体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随着近视度数增加亦显著降低,分别为(49.9±4.1)%、(48.4±4.7)%、(47.9±5.5)%、(45.3±4.7)%(F=4.806,P=0.003),外环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9±4.4)%、(47.2±5.2)%、(46.6±6)%、(43.6±5.1)%(F=5.495,P=0.001)。四组黄斑区整体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93.9±12.9、295.5±13.0、290.9±12.0、284.5±10.7μm(F=6.606,P<0.001)。内环颞侧、鼻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221、0.219,P=0.001、0.001),外环颞侧、上方、鼻侧、下方深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172、0.200、0.250、0.296,P=0.011、0.003、<0.001、<0.001);黄斑区除中心凹外其余区域视网膜厚度与SE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青少年儿童近视度数的增加,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内环颞侧为甚;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外环范围内为甚;视网膜厚度降低,以内环和外环范围为甚。青少年儿童近视随着屈光度增加,会导致黄斑区结构和血流循环的变化,在高度近视眼中改变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PPV)治疗的眼内异物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2016-01-01/2019-01-01以眼内异物并行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105例105眼,对患者眼内异物的临床特征、PPV的疗效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统计分析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105例中以中青年男性居多,多来自于乡镇。异物类型以金属常见,共计62眼(59.0%),主要由Ⅰ区进入眼内(78眼,74.3%)。术中异物取出率100%。术前BCVA≥0.1的患者17眼,BCVA<0.1者88眼;术后BCVA≥0.1患者43眼,BCVA<0.1患者62眼,术后BCVA较术前BCVA有提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较差的BCVA、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是术后视力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改善大多数眼内异物患者视力。术前较差的BCVA、合并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是术后视力较差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不同手术时机对视神经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关于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文章14篇,共155例159眼选择不同时机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病例的术后疗效。结果:155例159眼中外伤后3d以内手术组58眼有效,手术有效率87.9%;3~7d手术组38眼有效,手术有效率82.6%;大于7d手术组14眼有效,手术有效率29.8%,与前两组之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越早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效果越好。应尽可能在外伤后7d以内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眼部X线、B超、CT及MRI对边界位眼内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边界位眼内异物患者的X线、B超、CT和MRI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边界位眼内异物患者51例行X线平片检查35例,检出率74%,定位准确率69%;行B超检查40例,检出率92%,定位准确率89%;行CT检查31例,检出率100%,定位准确率100%;行MRI检查4例,检出率100%,定位准确率100%。结论:在边界位眼内异物的诊断和定位中,X线、B超、CT与MRI四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为手术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12例眼结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结核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5年来确诊的12例眼结核的病例资料。结果12例眼结核中,眼睑结核5例,眼眶、脉络膜结核各2例,球结膜、半月皱襞、泪囊结核各1例。临床表现为各个部位的占位病变或炎症。4例患者未发现眼外结核病灶,其余8例先后或同时患有肺结核、肠结核、小脑结核、睾丸结核、头颈部皮肤或淋巴结核。结论眼部结核常表现为眼表新生物或眼眶、球内占位病变,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眼科医师应重视全身结核病史的询问,避免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8.
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的基础。目前,TAO动物造模的方法包括应用垂体提取物联合甲状腺切除术、促甲状腺素受体(TSHR)多肽或核酸免疫动物、TSHR转染细胞或TSHR活化T细胞注入实验动物体内、多基因联合免疫动物以及消除调节性T细胞和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等。已经建立的准TAO模型可以产生TSHR抗体,并具有甲状腺炎和眼病的某些特征,但与人类TAO的表现仍有较大差异。如何使建立的模型动物血清中甲状腺素水平、眼部改变特征等更持久稳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结构、血流密度、视觉质量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单眼弱视儿童中的特点,并评价其在单眼弱视儿童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眼弱视患儿81例。使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测量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管丛的微血管结构和血流密度;使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对患者视觉质量进行客观评估。结果 在81例单眼弱视儿童中,屈光参差性弱视47例,斜视性弱视34例。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在外环上、外环下和外环平均值均较对侧眼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3 mm×3 mm范围黄斑扫描中,弱视眼的血管线性密度(VD)1 mm ×1 mm、VD1 mm ×3 mm、VD3 mm ×3 mm均小于对侧眼(P<0.05),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VD1 mm ×1 mm小于斜视性弱视眼(均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弱视眼的血流灌注密度(PD)1 mm ×1 mm、PD1 mm ×3 mm、PD3 mm ×3 mm均小于对侧眼(均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PD1 mm ×1 mm小于斜视性弱视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6 mm×6 mm范围黄斑扫描中,弱视眼的VD1 mm ×1 mm、VD1 mm ×3 mm均小于对侧眼(均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VD1 mm ×1 mm小于斜视性弱视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的PD1 mm ×1 mm、PD1 mm ×3 mm均小于对侧眼(均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PD1 mm ×1 mm小于斜视性弱视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的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R)及对比度为100%、20%、9%时的OV值(OV100%、OV20%和 OV9%)低于对侧眼,弱视眼的客观散射指数(OSI)高于对侧眼,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MTF cutoff、OV100%低于斜视性弱视眼,OSI高于斜视性弱视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黄斑区OCT和OCTA对评估单眼弱视患儿视网膜的结构和血流变化有一定意义,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较斜视性弱视变化更大;弱视眼的视觉质量较正常对侧眼降低,屈光参差性弱视较斜视性弱视的视觉质量稍差,OQASⅡ能客观全面获取单眼弱视儿童视网膜成像质量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炎症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20 ~ 70岁人群首要的致盲性眼病,是目前眼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炎症因子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这为研究DR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为临床利用抗细胞因子药物防治DR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目前炎症因子与DR相关性的研究讲展讲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