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治疗(RFA)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再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 1月收治的5例经外院RFA治疗后病理检查证实为PTC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单发癌3例,多发且双叶癌2例,癌直径0.4~3.0cm,平均1.76 cm。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2例,全甲状腺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例,全甲状腺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例,全甲状腺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右侧改良型侧颈区淋巴结清扫1例。术后石蜡病理检查均证实为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例,其中颈侧方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应规范RFA适应证。RFA治疗后诊断为PTC的病人,应积极手术治疗,由于RFA治疗后局部粘连和水肿较明显,手术应由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来施行。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90%以上,预后较好,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98%[1-2]。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树突状细胞克隆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NFPT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6例NFPT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术前明确诊断3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甲状旁腺囊肿。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诊7个月~5年,平均32个月,无复发。结论NFPTC术前确诊困难,超声影像学特点对诊断有参考价值,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颈侧区再手术的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 31例既往接受手术1~3次不等,其中17例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记述不明。术后12个月以内发现淋巴结异常有24例(77.4%),12个月后发现为7例。再手术前颈侧区淋巴结CT影像学诊断中,Ⅳ区的阳性率为58.1%,Ⅱ区(颈内静脉外缘以外)为41.9%,颈动脉三角区域、Ⅲ区(颈内静脉外缘以外)均为22.6%,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肌间为12.9%。术后病理学诊断各分区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Ⅱ区64.0%,Ⅲ区81.8%,Ⅳ区68.4%,Ⅴb区8.3%,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肌间13.6%。结论 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前重视易复发淋巴结区域的影像学评估,术中进行规范的操作,可减少再手术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甲状腺囊实性结节皱缩的临床特点及皱缩前后的超声和CT影像学特征,提高皱缩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选取2018年6 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超声检查并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良性甲状腺囊实性结节病人41例。分析病人病史,分析结节皱缩前后病灶的大小、形态、回声、边界及钙化等超声图像特征和甲状腺增强CT的影像学特点,描述术中所见情况。结果 41例病人均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皱缩平均经历(11.52±9.56)个月。结节皱缩前最大径平均值(25.6±8.2)mm,皱缩后最大径平均值(10.2±4.1)mm。结节皱缩后均为低回声实性结节,其中35例包膜不完整,29例结节内部可见点状强回声,8例周边及内部出现环状强回声。按照TI-RADS分级系统,结节皱缩前37例为3级,3例为2级,1例4a级;结节皱缩后19例为4a级,22例为4b级。5例行手术治疗病人术前甲状腺增强CT提示结节边缘轻度强化,形成与正常腺体相隔离的不规则条带,结节内部均匀低密度,增强后强化不明显。术中见肿物包膜完整,质地不均,局灶可见胶质或钙化结构。结论 病史的询问和前后超声结果的对比至关重要。皱缩的结节具有一定的超声和CT影像学特征,结合病史可与恶性结节相区分,避免过度的有创性检查及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再手术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52例DTC再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再手术原因并探讨处理对策。结果 再手术原因有:颈侧方淋巴结转移、诊断延误补充根治、残余腺体再发癌变、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再手术术前临床误诊。颈侧方淋巴结转移91例(36.1%),其中再手术时间<1年者38例(41.8%);诊断延误补充根治58例(23.0%),腺体残癌发生率25.9%,淋巴结转移发生率36.2%;残余腺体再发癌变54例(21.4%),其中首次手术范围小于腺叶者22例(40.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7例(10.7%),其中初次手术已行中央区清扫者26例,占比96.3%;再手术前临床误诊22例(8.7%),因可疑淋巴结来诊13例,再手术前均未行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结论 影像学仔细评估及规范的手术切除范围是减少DTC再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期间诊断为甲状腺单叶乳头状癌且仅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性别、年龄、是否为微小癌、腺体上极受累与否、癌灶包膜是否完整、癌灶外侵与否等情况与颈Ⅱ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颈部各区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Ⅱ区51.8%(43/83)、Ⅲ区78.3%(65/83)、Ⅳ区71.7%(59/83)、Ⅴ区4.8%(4/56)、Ⅵ区79.5%(66/83)。患者性别、年龄、是否为微小癌、包膜是否完整、外侵与否与Ⅱ区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腺体上极受累与颈Ⅱ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在PTC患者中,当腺体上极受累时,若决定行颈侧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时则清扫范围应包含Ⅱ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癌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1例甲状旁腺癌的临床资料和诊疗经验.结果:术前化验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高度怀疑甲状旁腺癌.11例均为初次手术,2例行甲状旁腺切除术,3例行甲状旁腺癌及同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术,6例行整块切除术(包括甲状旁腺癌及侵袭组织、同侧甲状腺叶、峡部及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旁腺癌.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5例于术后2年内癌肿局部复发.行整块切除术者效果较好,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根据患者术前血钙,血清甲状旁腺素,血清碱性磷酸酶,影像学检查(B超和CT),结合术中探查肿瘤大小及与周围粘连浸润情况,可初步判定甲状旁腺癌.应采取整块切除术,可显著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甲状腺术后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预防及处置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1月—2018年6月10 226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43例因术后出血行再次手术止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甲状腺术后出血时间为术后79~1 382 min,中位出血时间为213 min。所有43例出血均发生在术后24 h内,其中术后6 h内出血32例(74.4%),6~12 h出血8例(18.6%),12 h后出血3例(7.0%)。以带状肌表面为界将出血部位归为带状肌浅层出血和深层出血,其中浅层出血28例,以颈部瘀斑为主要表现;带状肌深层出血15例,包括带状肌6例(14.0%),甲状腺周围血管6例(14.0%),喉返神经入喉处2例(4.7%),残余创面1例(2.3%),以咽喉部不适为主要表现。所有43例患者行一次探查止血后均未再次发生出血,切口甲级愈合出院。 结论:甲状腺术后出血多发生在术后12 h内,尤其是术后6 h内;带状肌浅层出血较深层出血更为常见,两者均有其代表性的主要表现;适时果断的外科干预是治疗甲状腺术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