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发性静脉性溃疡的原因分析及再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复发性静脉溃疡的原因及再次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3例患者81条肢体入组,男性55例(60条肢体),女性18例(21条肢体),平均年龄52.6岁(31~73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均因下肢静脉溃疡接受过一次或数次手术.溃疡复发距上次手术8~37个月,平均10.6个月;溃疡直径1.3~6.5 cm,平均3.7 cm.再次手术前多普勒超声发现小腿交通静脉反流57条肢体(70.4%),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8条肢体(46.9%),DVT后遗症16条肢体(19.8%),大隐静脉属支残留11条肢体(13.6%),大隐静脉主干再通或残留8例(9.9%).针对存在的病因采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及属支结扎、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溃疡周边环形缝扎、曲张静脉环形缝扎加切除、深静脉瓣膜修复术以及穿着弹力袜等治疗措施.结果 随访3~60个月,平均37.3个月.3个月时溃疡平均直径明显缩小,6个月时溃疡完全愈合,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1年后3条肢体(3.7%)溃疡再次复发.结论 小腿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大隐静脉再通或属支残留是静脉性溃疡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性的冉次手术仍然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复发性静脉溃疡的原因及再次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3例患者81条肢体入组,男性55例(60条肢体),女性18例(21条肢体),平均年龄52.6岁(31~73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均因下肢静脉溃疡接受过一次或数次手术.溃疡复发距上次手术8~37个月,平均10.6个月;溃疡直径1.3~6.5 cm,平均3.7 cm.再次手术前多普勒超声发现小腿交通静脉反流57条肢体(70.4%),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8条肢体(46.9%),DVT后遗症16条肢体(19.8%),大隐静脉属支残留11条肢体(13.6%),大隐静脉主干再通或残留8例(9.9%).针对存在的病因采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及属支结扎、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溃疡周边环形缝扎、曲张静脉环形缝扎加切除、深静脉瓣膜修复术以及穿着弹力袜等治疗措施.结果 随访3~60个月,平均37.3个月.3个月时溃疡平均直径明显缩小,6个月时溃疡完全愈合,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1年后3条肢体(3.7%)溃疡再次复发.结论 小腿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大隐静脉再通或属支残留是静脉性溃疡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性的冉次手术仍然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脉管性疾病(脉管肿瘤与脉管畸形)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式。【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期间的592例脉管肿瘤及脉管畸形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脉管肿瘤187例(31.6%),脉管畸形405例(68.4%)。脉管肿瘤及脉管畸形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分别为头颈部(41.2%)及下肢(37.0%);前者出现临床不适症状的比例(8.6%)低于后者(30.9%);前者病灶累及肌肉或骨关节的比例(12.3%)低于后者(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两组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不尽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脉管肿瘤与脉管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各异,应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术中光子线对比术后外照射瘤床加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222例早期乳腺行保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2例采用术中光子线瘤床加量(术中放疗组),150例采用术后外照射瘤床加量(术后放疗组)。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全乳±淋巴引流区外照射放疗,50 Gy/25 Fr。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美容效果及近期疗效。 结果中位随访35个月(11~52个月),术中放疗组比术后放疗组有更低的乳腺纤维化发生率(2.8% vs 13.3%,χ2=6.071,P=0.014),但术后血肿的发生率更高(5.6% vs 0,P=0.015)。术后感染、坏死而引起切口延迟愈合、照射野内中度以上的乳腺疼痛,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放疗组和术后放疗组总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3.9%和16.0%,美容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3.3%(60/72)和89.3%(134/150),术后3年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0/72)和1.3%(2/1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术后外照射瘤床加量相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采用术中光子线的不良反应、美容效果和近期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5.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收治的42例腹主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资料。85.7%的患者术前行影像学检查确诊。3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5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植入术,术中80%采用肾动脉下腹主动脉阻断, 14.3%采用膈下腹主动脉阻断,5.7%采用Foley尿管球囊阻断(2例);1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45.24%。单因素统计分析表明在围手术期死亡者年龄(72.1±1.0)岁、合并疾病13例和术前收缩压(82±53)mm Hg;存活者年龄(61.5±17.0)岁、合并症7例、术前收缩压(82±28)mm Hg,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术前Hb、肌酐、瘤体直径和手术失血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是治疗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惟一有效方法,高龄、合并其他疾病和休克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假性动脉瘤患者86例,其中12例采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发病部位在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3例(1例肾上型,2例肾下型),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1例,右锁骨下动脉1例。术后对1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并随访5~43个月。结果支架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12例假性动脉瘤植入覆膜支架后被立即隔绝,无内漏,载瘤动脉远端血流通畅。除1例失访外,其余11例平均随访23.5个月。1例合并白塞病患者术后4个月因腹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其余10例随访结果良好,支架无狭窄、无移位、无内漏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近期疗效良好,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乳腺癌患者发生化疗诱导闭经(CIA)和卵巢功能恢复(OFR)的情况,探讨不同年龄CIA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次诊断并接受化疗、绝经前、有完整月经来潮情况和性激素检测随访数据的患者共123例。按年龄分为≤40岁组(35例)、>40~45岁组(34例)和>45岁组(54例),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来分析各个年龄组的OFR率。 结果≤40岁组患者中26例(74.29%)出现CIA,29例(82.86%)患者在2年内OFR;>40~45岁组及>45岁组全部出现CIA(100.00%),2年内分别有17例(50.00%)及3例(5.56%)患者OF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42、54.97,均P<0.01)。在密切监测卵巢功能的情况下,对19例≥48岁、出现CIA、激素受体阳性高危乳腺癌患者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使用AI时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1.08岁(48.00~54.25岁),从闭经到使用AI中位时间为9个月(2~21个月),中位随访32个月(8~68个月),无一例出现OFR。 结论对于年龄≤45岁的CIA乳腺癌患者,由于OFR率高,内分泌药物应避免直接选用AI。对于≥51岁的CIA乳腺癌患者观察至少9个月,无OFR可开始使用AI,在使用AI时应定期监测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微小癌定义为结节直径≤1cm的甲状腺癌。颈部超声的普遍应用增加了微小癌的检出率。常规的术前诊断方法包括临床体格检查,甲状腺超声检查和细针穿刺病理活检,恶性超声特征为细小钙化,边缘不规则。规范化的诊断内容应该包括哪一侧甲状腺叶,癌灶个数,最大直径,是否浸润包膜外,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治疗存在争议,规范化的外科治疗包括针对偶然发现的微小癌和非偶然发现的微小癌两方面,甲状腺近全切除或全切除是甲状腺癌的常规术式,但对于甲状腺微小癌甲状腺腺叶切除或次全切除是否需进一步手术或者是否需行颈部淋巴结清扫则由个体临床和病理特点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管性疾病严重程度与疾病类型,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92例脉管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级。结果轻、中、重度组的比例依次为46.8%、41.5%、11.7%,脉管畸形患者的总体病情较脉管肿瘤患者严重。3组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差异较大。中度组的总体疗效较重度组好,较轻度组差。结论利用疾病严重程度对脉管性疾病患者进行分类,可能有助于今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的实施以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腔和双腔Fogarty导管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LEAE)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单腔Fogarty导管取栓组(SF组)(52例,55条患肢)和双腔导管取栓组(DF组)(25例,28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手术死亡率、截肢率、膝下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踝/肱指数(ABI)、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SF组[(0.68±0.08)vs(0.17±0.16)]和DF组[(0.93±0.11)vs(0.15±0.18)]术后AB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01)。DF组的一条或以上膝下动脉开通率(78.6%vs 52.7%,P<0.001)、ABI改善程度(0.78 vs 0.51,P<0.001)优于SF组。DF组截肢率(7.1%vs14.5%,P<0.01)、并发症发生率(20.0%vs 51.9%,P<0.001)低于SF组。而DF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SF组[(143±15.8)min vs(85±13.5)min,P<0.001)]。结论双腔Fogarty导管取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