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Wiltse入路的解剖学基础,提高该入路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方法 成人标本20具,通过解剖观察双侧竖脊肌腱膜与多裂肌的关系;最长肌与竖脊肌腱膜的关系;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是否清晰,是否存在稳定的解剖标志;竖脊肌腱膜表面及其深面是否还存在其它结构可作为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隙的解剖标志。 结果 多裂肌虽有少许纤维与竖脊肌腱膜相连接,仍可视为在竖脊肌腱膜上无起点;在腰部,最长肌在竖脊肌腱膜形成起点,起点的内缘自内上向外下斜行,并发出筋膜向深部延伸副突、横突,由此形成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分隔;在所有20具标本的左右两侧,以此隔膜为解剖标志向深部钝性分离,直接、顺利到达关节突;在竖脊肌腱膜表面未发现任何可作为多裂肌和竖脊肌间隙标志的解剖结构,剥离竖脊肌腱膜后在最长肌和多裂肌表面亦未发现可定位二者间隙的解剖标志;在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内,最长肌的内侧面可见清晰的节段神经及伴随血管。 结论 竖脊肌腱膜在最长肌内侧向深部的延续是腰椎手术Wiltse入路准确进入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的可靠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2.
<正>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在术中是否切除颈椎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PLL)还存在很多争议[1]。综合文献结果,多数认为术中切除颈椎PLL可以取得更确实、充分的减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更好的改善[2~5]。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经椎间隙切除颈椎PLL的关键是安全找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65岁及以上B型胸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12-12我院159例经TEVAR治疗的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所纳入患者分为65岁组(A组)和≥65岁组(B组),比较两组之间TEVAR结果。结果:A组与B组围手术期并发症(18.9%∶15.6%,P=0.668)、30 d病死率(3.9%∶3.1%,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中期随访,A组与B组主动脉相关中期事件(5.7%∶3.2%,P=0.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5年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免于非主动脉疾病生存率差异显著(Log-rank P=0.009)。结论:TEAVR治疗65岁及以上TBAD患者安全有效。与小于65岁患者相比,年龄增加未增加中期主动脉相关死亡和主动脉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骨水泥椎间渗漏与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行PVP手术治疗的1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椎体再发骨折情况分为再发骨折组与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骨密度、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情况.结果共124例患者(148个椎体)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24例患者(32个椎体)再发椎体压缩骨折.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水泥椎间渗透率为25.0%(6/24)与对照组的21.0%(2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椎间渗漏并不增加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低骨密度是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1年3月采用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腰椎退变患者46例(Dynesys组),以同期行PLIF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PLIF组).记录2组手术前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近侧邻近节段的椎间ROM,评估2组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轻度升高(P>0.05),而PLIF组显著升高(P<0.05)且大于Dynesy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9°(P<0.05),而PLIF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P<0.05).2组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M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且PLIF组大于Dynesys组(P<0.05).Dynesys组有6例患者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PLIF组患者有15例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PLIF组有1例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ROM,邻近节段椎间ROM的增幅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数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预测因子。方法:全面检索PubMed、Springer、Elsevier-SDOL、EMbase、SSCI、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1月发表的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研究文献。利用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质量准则评价文献质量,运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2.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研究,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2 423例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总体发生率为20.5%(95%CI:18.5~22.7)。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经心尖途径、早期手术经验不足、瓣膜栓塞或需要置入第2个瓣膜、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手术时间、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总体发生率高达20.5%,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应当针对其预测因子进行早期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脉冲电磁场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观察脉冲电磁场 (PEMFs)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hMSCs受频率 12Hz、场强 1.1mT的PEMFs刺激 8h/d ,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 ,观察细胞超微结构、骨钙素、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 ,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核固红钙染色。结果 :脉冲电磁场作用后的细胞增殖能力提高 ,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透射电镜观察提示细胞成熟 ,核固红钙染色、骨钙素、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阳性 ,ALP活性增高。结论 :hMSCs经合理的PEMFs体外刺激后 ,细胞增殖加速 ,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8.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的临床分型,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及其临床症状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椎管内椎间孔内型(Ⅰ型)、椎间孔内型(Ⅱ型)和椎间孔外型(Ⅲ型).据此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8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并结合临床分型选择(1)经横突间椎间盘切除;(2)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3)经椎管椎间盘切除+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等手术方式.38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58.4岁.其中L_(3~4) 17例、L_ (4~5) 13例、L_5S_1 8例.单纯椎间盘突出23例,合并椎管狭窄15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突出节段出口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其中Ⅰ型中的7例同时伴有下位神经根受压的表现,15例合并椎管狭窄者存在间歇性跛行,21例有明确的腰痛症状.手术前后行根性疼痛VAS评分,术后采用MacNab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按照新的临床分型,38例患者中Ⅰ型10例、Ⅱ型19例、Ⅲ型9例.经横突间行椎间盘切除5例,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7例,经椎管椎间盘切除+PLIF 26例.随访时间6个月~4年10个月,平均2年11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2周为2.7分,末次随访为3.1分.末次随访MacNab评定结果:优20例、良12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并发症:伤口表浅感染1例、减压不满意者1例、脑脊液漏1例.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结论 新的临床分型,对认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及选择手术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诱导条件下的成骨能力。方法 抽取人骨髓组织,梯度离心后,保留贴壁细胞传代,稳定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诱导培养液,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进行观测。结果 原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12d左右即可长满,并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5~6d即可传代,在诱导培养液中2周形成多层结构,并聚集成细胞钙化结节。诱导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合理的体外诱导培养后,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可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自体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6个月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01之前公布随访数据的DES置入后≤6个月对比≥12个月DAPT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PubM 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手动检索国内外相关心血管会议记录,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15 378例患者,术后接受DAPT治疗≤6个月为7 672例(≤6个月DAPT组),≥12个月为7 706例(≥12个月DAPT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12个月DAPT组相比,≤6个月DAPT组可有效降低主要出血(比值比=0.58,95%可信区间:0.37~0.91,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全因死亡(比值比=0.90,95%可信区间:0.73~1.11,P=0.314)、心原性死亡(比值比=0.93,95%可信区间:0.70~1.24,P=0.617)、心肌梗死(比值比=1.13,95%可信区间:0.91~1.41,P=0.275)、支架内血栓(比值比=1.21,95%可信区间:0.79~1.85,P=0.382)、脑血管意外(比值比=1.00,95%可信区间:0.66~1.51,P=1.000)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D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6个月DAPT组与≥12个月DAPT组在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6个月DAPT组能有效降低出血风险,更适用于新一代DES置入后,高出血风险、低血栓风险、服药依从性差和正常药物反应性的患者。然而≤6个月DAPT组对置入DES的特定中国人群临床结局的影响仍有待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去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