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为临床研究和工伤预防提供有效的烧伤流行病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工伤职工中的483例烧伤患者,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分布、单位性质、工伤职工职业分布、劳动强度差异、防护情况、受伤情况、诊治经过和转归情况。结果工伤职工中烧伤患者男女比例为5.71∶1,中青年占据的比例最高。私营企业的工伤职工最多。大部分患者来自于一线工作岗位,病因多为火焰、热物体、电及热液;其预防、急救措施存在着不足。患者住院日期长、治疗费用高、转归情况较差。结论发生在工作中的烧伤防护不足、后果严重,需要加强安全宣传、完善保护措施及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抑制剂吡非尼酮通过调控多种细胞因子,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其在内脏器官的抗纤维化作用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对于皮肤增生性瘢痕及成纤维细胞是否有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抑制剂吡非尼酮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实验取第3-6代生长状态良好的对数生长期细胞。根据吡非尼酮不同质量浓度分为对照组(吡非尼酮0 g/L),吡非尼酮0.15,0.3,1 g/L组,共干预12,36,48 h。 结果与结论:MTT,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酶链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吡非尼酮0.15,0.3,1 g/L组细胞增殖情况、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分泌量均降低(P < 0.05),其中吡非尼酮1 g/L组降低最明显(P < 0.05)。干预24,48,72 h后,吡非尼酮0.15,0.3,1 g/L组间细胞增殖抑制率、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分泌量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细胞因子抑制剂吡非尼酮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长期的压力治疗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入住我院的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3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以压力衣或弹力绷带进行压力治疗,直至瘢痕成熟后2个月或试验持续24个月。在同期的门诊患者中,选取30例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压力治疗的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增生性瘢痕生长过程中,瘢痕生长速度(厚度)、羟脯氨酸、组胺、5-羟色胺等指标的表达差异。结果:1试验组瘢痕较对照组薄且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试验组患者的羟脯氨酸浓度水平低于对照组且降低的时间较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组胺、5-羟色胺的浓度变化与瘢痕生长的相关程度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压力治疗对增生性瘢痕有抑制的效果,长期坚持可促进增生性瘢痕的提前成熟。建议压力治疗应贯穿于瘢痕的整个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大面积烧伤继发增生性瘢痕患者行压力治疗后, 患者肢体主要动静脉及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并分析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2年2月,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烧伤康复科收治3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继发增生性瘢痕患者, 其中男25例、女12例, 年龄23~52岁。患者创面愈合后12周内入院, 于入院后1周内由康复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及裁缝师量身定做全身弹力衣、弹力长裤、背心及分指手套和分指袜、头罩及塑料颈圈等压力用品, 穿着压力用品时将各部位压力维持在2.67~4.00 kPa。于首次穿着压力用品治疗前(以下简称压力治疗前)及首次穿着压力用品治疗1 h后(以下简称压力治疗1 h后),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左侧腋动脉脉率, 腋动脉与股动脉血管腔直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 腋静脉与股静脉血管腔直径、横截面面积、平均血流速度, 心脏二尖瓣E峰值、二尖瓣A峰值、三尖瓣E峰值、主动脉瓣PSV、肺动脉瓣PSV;用光学色谱皮肤检测仪检测手背瘢痕的色泽中红色、红色素及表面明亮度, 以反映瘢痕微血管的充盈与分布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