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燕  刘福臣 《天津医药》1999,27(12):711-713
目的:探讨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癌胚抗原(CEA)、铁蛋白(FT)和(β2-MG)进行分析。结果:肺癌患者血清及BALF中CEA、FT浓度均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BALF中CEA、F物浓度 血清浓度,且腺癌CEA和FT浓度高于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β2-MG的血清和BA  相似文献   
2.
3.
非高血压病人因正常用药所引起的超过正常值的血压升高称之为药物性高血压[1].陈国伟[2]介绍: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苯丙胺、过量甲状腺素,以及长期摄入甘草、口服避孕药、升压药物如交感胺类、麻黄素等均可引起药物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和沙利杜胺分别联合第3代含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实体癌的疗效.方法 5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应用第3代含铂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沙利杜胺,对照组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化疗期间2组均常规预防性使用止吐药物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完成4个化疗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53例患者中完成>4个周期化疗48例,其中治疗组23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CBR为73.9%,对照组为7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低热、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以及血压升高.有5例患者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或沙利杜胺在联合第3代含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实体癌时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尚能耐受,沙利杜胺价廉,可替代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相似文献   
5.
6.
血清β_2-MG放免测定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总医院核医学科刘福臣,袁桂英,周荫葆肾科韩鸿玲,翟德佩β2-微球蛋白(β2-MG)系由淋巴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在体内代谢稳定。由肾小球滤过并几乎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而降解,不存在体内血液再循环。因此测定血,尿?..  相似文献   
7.
腕管综合征117例电生理学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保守治疗效果较好和较差的两组病例的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电生理学指标相关分析,找到初步区分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电生理学指标分界点,并针对不同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以期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方法选取门诊保守治疗效果较差的54例患者,58个病变腕管和保守治疗效果良好的63例患者87个病变腕管,测定其中指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并进行电生理学指标测定。结果58个病变腕管有31个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降低≥20%正常值。对照组仅有5个,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降低≥20%正常均值可能是区分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分界点。此分界点似可作为临床医师确定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量羟考酮联合阿米替林对晚期癌痛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探讨通过在不降低止痛效果的前提下的药物配伍,以减少羟考酮用量。方法本组患者48例分为全量羟考酮治疗组(A组)和半量羟考酮+阿米替林治疗组(B组),各24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来评估并记录患者给药后第1、2周的疼痛程度。结果 2组治疗2周后VAS、Q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量羟考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晚期癌痛综合征疗效较好,且减少了羟考酮用量,减少了不良反应,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治疗晚期癌痛综合征的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股外侧皮神经炎中西医治疗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股外侧皮神经炎是常见病,临床表现为大腿外上侧皮肤麻木,伴有刺痛、酸胀、板滞、蚁行感或烧灼感,大多呈单侧性。笔者采用西医神经封闭法治疗本病45例,对照文献中中医治疗方法存在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放射免疫分析(RIA)自60年代问世以来,在生物医学各领域广泛应用,但放射性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80年代末国外建立了化学发光技术,使之替代RIA成为可能,但其发光信号时间短,增加仪器测量的难度。酶放大学发光(CLEIA)是在化学发光的基础上加入碱性磷酸酶,延长发光信号的时间,使发光技术成为更趋成熟的超微量体外测量方法。本文就我院使用CLEIA检测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灵敏促甲状腺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