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研究中心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确诊的ALL患者30例,按照FAB标准分类,27例为B系ALL,3例为T系ALL。分析ALL患者白血病细胞膜表面及胞浆内分化抗原,并且对所有患者都进行43种融合基因定性筛查(BCR-ABL,AML1-ETO,PML-RARα等)和ALL基因突变(IKZF1,TP53,PAX5,JAK1,JAK2,CRLF2,PHF6,NOTCH1,FBXW7,PTEN)的二代测序(NGS)检测。结果:30例ALL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74岁,中位年龄11.5岁。30例ALL中B-ALL发病率(90.00%)明显高于T-ALL(10.00%)。27例B-ALL患者主要表达CD19、CD22、CD10和CD34等。CD19和CD22是B-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3例T-ALL主要表达cCD3、CD7、CD10和cTDT等,CD7和cCD3是T-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30例ALL患者的43种融合基因定性筛查发现,BCR-ABL、TEL-AML1、E2A-PBX1、MLL-AF6、MLL-AF4和SIL-TAL融合基因阳性各1例,ALL相关基因突变的NGS检测结果表明,3例B-ALL患者发生TP53突变,1例B-ALL患者发生TET2 I1762V突变;3例患者(2例T-ALL,1例B-ALL)发现NOTCH1基因突变。1个疗程后成人B-ALL的治疗效果(28.57%)明显差于儿童B-ALL(95.00%),截止至2017年7月10日儿童B-ALL的生存率明显优于成人B-ALL,其差异都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白血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LPS刺激过的小鼠胸腺细胞中克隆IL-1β基因,通过原核表达,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鼠源IL-1β蛋白,为深入研究和利用IL-1β基因奠定基础。方法:提取LPS刺激的小鼠胸腺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以此为模板,根据GenBank报道的mIL-1β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式PCR,得到成熟mIL-1β的编码序列基因,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HisSUMO ex-press中SUMO标签的下游,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HisSUMO express-mIL-1β。将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IPTG诱导表达mIL-1β/SUMO融合蛋白,Ni-NTA Agarose纯化后,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用SUMO protease-1切去SUMO标签,经纯化并切去融合标签后获得成熟mIL-1β蛋白。用MTT方法检测目的蛋白对L929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结果:DNA测序证明所克隆基因序列与GenBank报道的完全一致,SDS-PAGE分析表明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7kD,切割后的成熟蛋白为17kD,与理论值相符。且蛋白表达量高,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Western blot证实该蛋白为mIL-1β。成熟蛋白纯化产物纯度超过95%以上,通过MTT的方法检测证明其具有使L929细胞增殖的作用,从而说明其具有生物学活性。结论: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可高效可溶性表达高纯度的具有生物活性的mIL-1β蛋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人淋巴细胞中克隆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通过表达、纯化,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hTNF-α,为深入研究和利用hTNF-α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PCR方法从人淋巴细胞中克隆hTNF-α基因,并分别插入到pGEX-6P-1的GST标签和pHisSUMOexpression 的SUMO(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标签下游构建成重组表达载体pGEX-6P-1-hTNF,和pHisSUMO-hTNF-a.将两种载体分别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比较两种载体hTNF-α表达量及可溶性的差异.选择表达效果较好的重组载体对hTNF-α进行诱导表达,经纯化并切去融合标签后获得成熟hTNF-α蛋白.以1929细胞为靶细胞,利用MTT比色法检测其细胞毒活性.结果:克隆得到hTNF-α编码基因,利用pGEX-6P-1载体表达的GST-hTNF-α融合蛋白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7%,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低温诱导后可溶性提高了约50%,但表达量有所降低.而利用pHisSUMO-expression表达的SUMO-hTNF-α融合蛋白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30%以上,且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本实验中选择SUMO系统表达hTNF-α,纯化后成熟蛋白纯化产物纯度达98%以上.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获得的成熟hTNF-α对1929的细胞毒活性为5.01×108U/mg.结论:与GST标签相比,SUMO利于hTNF-α的可溶性表达.经过纯化并切去融合标签后获得了纯度较高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hTNF-α蛋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剂量亚砷酸及维甲酸双诱导方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p15INK44B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患儿p15INK4B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方法 11例MDS患儿接受低剂量亚砷酸及维甲酸双诱导方案治疗,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治疗前后p15INK4B基因的表达,应用亚硫酸氢钠修饰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15INK4B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11例MDS患儿经过双诱导方案治疗后,9例获益.治疗后10例患儿p15INK4B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前后p15INK4B基因甲基化水平分别为(1.68±0.58)%、(1.44±0.6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5,P>0.05).结论 低剂量亚砷酸及维甲酸双诱导方案治疗儿童MDS疗效较好,该方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15INK4B基因表达升高有关,但p15INK4B基因表达升高与去甲基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71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和28名健康对照者血液中CMV DNA和EBV DNA的含量.结果 28名健康对照者CMV DNA和EBVDNA均阴性.271例患者中147例检测EBV,阳性率为24.5%(36/147);124例检测CMV,阳性率为4.8%(6/124),DNA介于102~ 106基因拷贝/ml,治疗有效者EBV DNA和CMVDNA均迅速下降,1~3周后转阴.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动态监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CMV DNA和EBV DNA水平对CMV和E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癌症登记处数据库,分析内镜与外科手术治疗对肿瘤浸润深度为黏膜肌层(M3)和黏膜下层(SM)的早期食管腺癌(e EA)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并下载SEER数据库2004—2015年食管癌数据,将经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后的数据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内镜组与外科手术组,将2组一般资料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作为匹配变量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平衡组间差异。将PSM后的最终数据采用寿命表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和1、3、5年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和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评估各协变量分层处理后2组的生存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变量分析。结果内镜组与外科组的总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5)。将年龄、性别、肿瘤位置、临床分期、T分期、分化程度分层处理后,内镜组与外科手术组仅年龄≥80岁人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HR=2.147,95%CI为1.590~2.900,P 0.001)、T分期(HR=2.020,95%CI为1.328~3.074,P 0.001)与e EA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HR=2.000,95%CI为1.480~2.704,P 0.001)、T分期(HR=1.767,95%CI为1.155~2.703,P=0.009)是e E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浸润深度为M3和SM的e EA患者,内镜能达到与外科手术治疗相同的预后效果,若术前排除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建议先行内镜治疗。建议≥80岁e EA患者行内镜治疗,高龄及T1b期e EA患者应适当追加术后放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术后生存风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9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的36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9例(75.6%)、女90例(24.4%),年龄41~78岁。将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59例)和测试集(110例)。通过选择最佳特征子集进行变量筛选。在此基础上构建6种机器学习模型,并在独立测试集验证。通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准确率、对数损失函数值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通过校准曲线反映模型的拟合情况。从中选出最佳模型作为最终模型,利用X-tile进行风险分层,采用KaplanMeier法与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7.5%。训练集和测试集之间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终纳入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组织分化程度、pN分期、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共7个变量进行建模,各模型在独立测试集中的AUC值分别为:决策树(AUC=0.796)、支持向量机(A...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WT1基因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用于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的可能性。方法收集58例初发AML、32例初发ALL、40例AML-完全缓解(CR)、28例ALL-CR患者及31例同期三系增生活跃患者(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WT1基因的表达,建立WT1基因在各组间的表达阈值,以WT1拷贝数/ABL拷贝数×100%表示W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初发AML患者与对照组间WT1基因中位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80%(3.550%~48.500%)比0.026%(0~0.240%),Z=-7.74,P<0.0001]。AML-CR患者[0.102%(0~5.380%)]与初发AML患者间WT1基因中位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4,P<0.0001)。此外,WT1基因表达高于阈值(20.880%)的AML患者第1个疗程CR率为60.7%(17/28),而表达低的患者为76.7%(23/30)。AML患者复发时WT1表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初发ALL患者WT1基因中位相对表达量[0.350%(0.021%~10.780%)]升高(Z=-2.58,P<0.05),但与ALL-CR患者[0.038%(0~2.800%)]相比,WT1基因中位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 WT1基因在AML中的表达相对较高,其可能成为AML患者预后评估及MRD监测的有效指标,但并不适用于ALL患者。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