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比较不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方式在高龄(≥70岁)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日间手术的25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疝环填充式修补组(157例)及腹膜前间隙修补组(96例)。比较二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率、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及疝复发率。结果 腹膜前间隙修补组手术时间较疝环填充式修补组略长,但均未超过50min。二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1,P=0.032),术后镇痛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22,P=0.000)。疝环填充式修补组与腹膜前间隙修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4,P=0.878),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术后切口区域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老年患者经日间手术行腹股沟疝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或腹膜前间隙修补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并接受疝日间手术患者1221例临床资料。依据术后24 h切口疼痛的VA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疼痛组(VAS≤3分)及中、重度疼痛组(VAS>3分)。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40岁中、重疼痛发生率为8.1%,年龄<40岁为38.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P=0.000)。BMI指数≥22中、重疼痛发生率为9.9%,BMI指数<22为18.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P=0.000)。吸烟患者较未吸烟者中、重疼痛发生率高,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 P=0.044)。局部麻醉药(0.5%利多卡因)用量≥50 ml 较用量<50 ml 中、重疼痛发生率高(χ2=14.2,P=0.000)。未采取术后镇痛较采取术后镇痛中、重疼痛发生率高(χ2=177.2,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40岁[OR(95%CI)=0.2(0.1~0.3),P=0.000]、BMI指数≥22[OR(95%CI)=0.6(0.4~0.7),P=0.001]、术中麻醉药用量≥50 ml[OR(95%CI)=1.6(1.2~2.0),P=0.011]及未采取术后镇痛[OR(95%CI)=0.1(0.0~0.2),P=0.000]是发生术后早期切口中、重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患者年龄、BMI指数、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是否采用术后镇痛与中、重度切口疼痛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影响,寻找影响早期切口疼痛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且在术毕接受罗哌卡因浸润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4、8、12、24、48 h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寻找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721例患者进入研究,患者术后4、8、12、24、48 h VAS评分分别为(2.52±1.47)分、(2.80±1.54)分、(1.72±0.89)分、(1.33±1.01)分、(0.46±0.25)分。WHO疼痛分级>Ⅰ级患者比例分别为11.8%(85/721)、15.9%(115/721)、8.5%(61/721)、5.1%(36/721)、1.2%(9/721)。116例(16.1%)患者需要额外口服NSAIDs类止疼药,9例(1.2%)需要弱阿片类药物。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及BMI是术后早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罗哌卡因能使疝日间手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患者年龄及BMI指数与术后早期疼痛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肿瘤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及多药耐药标志物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胃肠道肿瘤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探讨其耐药机理。方法:对20例胃癌及31例大肠癌患者施行新辅助化疗及手术治疗,取术前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p53、多药耐药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GST)和端粒酶在胃肠道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对术后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以确定其疗效,同时观察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51例患者中新辅助化疗有效者14例,有效率为27.4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69%(8/51).死亡率为1.96%(1/51)。p53、MRP、GST和端粒酶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0%、51.0%、66.7%和74.0%;新辅助化疗疗效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与p53及端粒酶的表达相关。结论:胃肠道肿瘤的新辅助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在胃肠道肿瘤中原发性耐药较高,其耐药性与p53及端粒酶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高职药剂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燕鹏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1):13-13,17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教学中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药剂学科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端粒酶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之间的关系。方法 胃肠道肿瘤病人共51例,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手术标本常规病染色进行化疗疗效分析,并用免疫化方法检测p53及端粒酶的表达。结果 51例患者中,有效者14例,有效率为27.45%(14/51),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为74%(37/50),其活性与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有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24;p53表达的阳性率为58.0%(29/50),端粒酶活性与化疗疗效相关,而与p53的表达无关,P=0.840。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胃肠道肿瘤中升高,且与淋巴结转移及新辅助化疗的疗效相关,其在胃肠道肿瘤的表达不受p53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9.
口服缓释混悬剂是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离子交换树脂、缓释微球、水分散体等新制剂技术已经成功用于制备缓释干混悬剂。随着各种类型缓释混悬剂品种的不断开发,其市场前景也趋于广阔。本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有关该制剂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以“进行性四肢无力伴双下肢疼痛1d”收住院。患者1d前早起后感四肢无力,双上肢可持物,可独立行走,双下肢疼痛针刺感,持续,可耐受。伴二便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