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9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227篇
综合类   243篇
预防医学   6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6篇
  1篇
中国医学   91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智  杨荣富 《中国保健》2006,14(24):38-39
目的探讨总胆汁酸联合肝脏酶谱测定在肝脏疾病中的鉴别意义.方法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304例病人血清中总胆汁酸与肝脏酶谱含量进行统计,取均数和阳性率.结果急性肝炎时TBA、ALT、AST、r-GT阳性率都很高.而慢性肝炎时.TBA、r-GT阳性率较高,其它项目基本正常,肝硬化时,TBA也明显升高,且AST、r-GT都高于ALT、CHE、AKP,肝癌时TBA、ALT、AST、AKP、r-GT、CHE阳性率都根高.胆石症时TBA明显升高且在阻塞的不同阶段几乎保持不变.结论总胆汁酸联合肝脏酶谱检测对急性肝、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石症鉴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骨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方法2000年9月~2004年12月收治13例骨科围手术期肺栓塞患者,分析肺栓塞高危因素、致病原因、发生时间、诊治流程及治疗结果,评价临床实用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结果2例术前发生肺栓塞者均死亡。术中1例发生肺栓塞者及时插管抢救溶栓后痊愈。术后10例发生肺栓塞患者中,1周内6例,2周内4例;4例经溶栓病情稳定后出院,继续口服华法林,随访3个月未再出现病情反复;6例死亡,其中5例栓塞后24h内死亡,1例72h死于二次栓塞。结论骨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死亡。简单实用的早期临床诊治流程和个性化的预防措施是减少肺栓塞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架在严重多发创伤患者骨折早期固定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按伤害控制骨科学(DCO)原则治疗伴有主要骨折的多发创伤患者34例,ISS评分平均29.4分,GCS评分平均12.5分;单发骨折24例,多发骨折10例,其中股骨骨折17处,胫腓骨14处,肱骨7处,前臂6处,复杂骨盆骨折3处。人院后均予以快速复苏,按照伤害控制性手术方案实施单臂外固定架临时固定骨折,完成复苏后行确定性的骨折内固定。结果开放性骨折平均每处骨折清创、外固定手术时间65min(30~140min),出血量185mL(70~250mL);闭合性骨折平均每处手术时间45.8min(31~65min),出血量30mL(10~50mL)。平均间隔14.2d(5~45d)更换内固定,确定性骨折固定每处平均手术时间142min(60。171min),出血量420mL(200~490mL)。2例复苏期间死亡,1例针道感染,1例深部感染。余32例出院后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8~32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出现急性呼吸功能障碍、脂肪栓塞、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单臂外固定架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早期骨折固定的方法,正确运用可以控制手术规模和减少手术时间,为确定性手术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例1男,14岁。因头痛、视物不清、行走不稳10d入院。患者8个月前因同样的症状被诊断为梗阻性脑积水,在当地医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原症状消失,复查头颅CT示原扩大的脑室恢复正常。入院前10d原症状复发,头颅CT示梗阻性脑积水。检查原分流的分流泵,分流泵按下后复位困难。行右侧侧脑室前角脑室-腹腔分流术,第2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期前路半椎体切除截骨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1.2岁。其中形成缺陷2例,分节缺陷6例,混合型6例。半椎体位于T53例,T2、T8、T10、T11、L1、L4各1例。胸弯12例,胸腰弯2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63°~95°,平均72.1°。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8例,胸腰段后凸4例。一期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及分节不全松解;二期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维矫形固定。前后路手术均植骨,平均截骨5.5个节段。结果一期前路术后冠状面Cobb角48°~60°,平均51.5°;矫正率19.6%~37.8%,平均28.6%。二期术后冠状面Cobb角5°~45°,平均30.5°;矫正率52.6%~87.5%,平均62.5%。8例存在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的患者均恢复生理性后凸,4例胸腰段后凸患者3例达到矢状面矫正。全部病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2.1个月。无断钉、断棒及明显的矫正度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发生并发症2例,椎弓根钉帽松动1例,T1神经根激惹1例。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分节不全松解,二期后路矫形固定及前后路植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能够达到较满意的矫形效果,适合于8~12岁的青春期前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脊柱后结构在脊髓神经组织损伤中的作用,为脊髓神经损伤程度评估和预测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及进一步完善分类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采用高速准静态轴向加载法复制脊椎爆裂型骨折模型,检测椎管内压力变化及脊柱后结构损伤程度。对1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的脊髓神经损伤程度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后结构损伤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实验证实后柱有损伤者椎管内压力变化峰值较小,无损伤者峰值较大。55例后结构损伤患者中伴脊髓神经损伤38例(69.09%),其中24例(63.16%)神经功能得到恢复,而72例无后结构损伤者有52例(72.22%)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其中20例(38.46%)有神经功能改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提示无后结构损伤患者脊髓神经损伤和功能缺失的程度更重。结论无后结构损伤时脊髓神经损伤和功能缺失的程度明显高于有后结构损伤者,脊柱后结构的完整与否对脊髓神经损伤程度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伤情评估、功能恢复预测和完善Denis分类的有效尺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外源性儿茶酚胺对小鼠皮肤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均可使皮肤导电性明显增加,而苯肾上腺素则能使皮肤导电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新途径.方法:对40例围手术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进行胰岛素持续输入(CSⅡ)与阿卡波糖相结合控制血糖,观察血糖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后血糖在短时间内平稳下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段血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胰岛素泵与阿卡波糖相结合用于围手术期2型糖尿病处理安全、有效、方便.  相似文献   
9.
顽固性鼻漏并巨大脑内积气一例李桂芝,柳建明,刘树清,于长久患者男,19岁。1993年1月20日骑车被汽车撞伤,昏迷1小时。一周后在某院行上下颌骨粉碎骨折内固定,术后次日发现右鼻孔流血水,此后间断有无色液体流出,经休息治疗略好转。但每于低头或打喷嚏可诱...  相似文献   
10.
肺结核患者PBMC膜白介素-2受体(CD25)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膜白介素-2受体(CD25)表达在肺结核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检测肺结核、支气管肺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CD25表达水平.结果:支气管肺炎患者CD3+、CD4+、CD8+水平分别为(62.32±6.34)%、(47.52±7.16)%、(32.12±6.55)%,CD4+/CD8+ 比值为1.52±0.43,PHA诱导前后CD25水平分别为(4.56±1.52)%、(35.12±7.21)%.空洞型肺结核CD3+、CD4+、CD8+、CD4+/CD8+水平分别为(41.13±5.25)%、(43.38±5.15)%、(36.25±3.46)%和1.15±0.21,非空洞型肺结核CD3+、CD4+、CD8+、CD4+/CD8+水平分别为(46.29±5.60)%、(47.21±4.86)%、(32.36±4.03)%、1.46±0.25,相互比较CD3+、CD4+/CD8+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空洞型肺结核与非空洞型肺结核患者PHA诱导前后CD25水平分别为(2.13±1.14)%、(27.25±3.50)%和(3.43±1.35)%、(31.14±4.11)%,两者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肺结核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CD25表达水平降低,CD25表达水平与肺结核病的病情似有一定关系,其对肺结核病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