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研究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对隐性出血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选取初次行THA术的12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分为3组,A组41例THA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男24例,女17例,年龄53~77岁;B组41例THA术后放置引流管24 h拔除,男26例,女15例,年龄55~74岁;C组41例THA术后放置引流管48 h拔除,男25例,女16例,年龄52~75岁;比较各组术后72 h疼痛VAS评分,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开始功能锻炼时间;记录各组术后肢体肿胀等发生率。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以上,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结果:A、B、C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13.6±25.3)、(521.7±33.4)、(519.3±29.8)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显性失血量大于A组(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72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下床时间短于B、C组(P0.05),B组术后下床时间短于C组(P0.05)。3组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3组术前、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对隐性失血量及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但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可减少术后显性失血,患者术后6 h即可下床,更利于患者恢复及护理。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对比改良Smith-Peterson(S-P)入路与改良Hardinge入路在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并随访的42例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资料,其中前方组(采用改良S-P入路)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29.3±9.4)岁,5例Ⅰ型骨折行骨块切除,3例Ⅰ型和15例Ⅱ型骨折行内固定;外侧组(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31.4±10.0)岁,3例Ⅰ型骨折行骨块切除,4例Ⅰ型和12例Ⅱ型骨折行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时间、出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比较髋关节复位时间(6 h、6~12 h、12 h)及手术时机(≤24 h、24 h)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30.29±6.95)个月。前方组手术时间(61.96±12.22)min、术中出血量(46.09±18.03)ml优于外侧组手术时间(74.74±10.06)min、术中出血量(72.11±19.88)ml(P0.05);前方组骨折愈合时间(12.22±1.70)周,术后疗效评定,优8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8.3%,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8.69%(2/23)、异位骨化发生率13.04%(3/23);外侧组骨折愈合时间(12.42±1.95)周,术后疗效评定,优6例,良7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68.4%,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10.53%(2/19)、异位骨化发生率5.26%(1/19)。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疗效评定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脱位复位时间6 h与6~12 h患者疗效均明显优于12 h复位者,而复位时间6 h和6~12 h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24 h与24 h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伤后髋关节脱位应尽早(6 h)闭合复位,若条件限制也应在12 h内完成复位。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与改良Hardinge入路手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最终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但前者更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比较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和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15例,采用双排固定技术治疗2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术前、术后3、6、9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Angeles,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rating scale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撕裂侧别、撕裂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ASES评分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和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均可获得较好的肩关节评分,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较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在术后早期疼痛减轻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与分析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全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综合功能,并对影响其重建疗效的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手术疗效与其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术后康复训练、移植肌腱的固定、髁间窝撞击、移植物的张力、骨髓道位置的选择、膝关节继发性疾病(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6大因素与患者手术疗效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上6个,因此必须加以正确认知和处理,才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患者,对比分析股骨骨道分别采用锁扣带袢钛板TightRope、可吸收界面螺钉2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患者63例,其中股骨骨道采用TightRope固定32例(TightRope组)、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31例(界面螺钉组),胫骨骨道均使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加门型钉固定。重建后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康复锻炼。定期随访,评估各项指标进行对比,评价Tightrope与可吸收界面螺钉股骨端内固定在ACL重建中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21个月,平均13.4个月。2组重建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末次随访彩像检查均有较高的骨道扩大发生率,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重建前比较,末次随访时TightRope组和界面螺钉组的Lysholm评分、前抽屉试验阳性率、Lachman征阳性率、轴移试验阳性率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TightRope固定自体腘绳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疗效相当,但其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