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5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来源于骨髓和脐带血的基质细胞基本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骨髓与脐带血细胞体外培养基质细胞的基本特性,为基质细胞的选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Dexter长期培养体系培养骨髓和脐带血基质细胞,以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细胞表面及基质细胞支持另一骨髓细胞形成的鹅卵石造血区(CAFC),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为指标,比较两者的生长特性、成分及功能.结果①细胞生长特性:出现贴壁细胞时间,骨髓细胞为培养3d,脐带血细胞为培养5~6d;细胞融合成片时间,骨髓细胞为培养10~14d,脐带血细胞为培养12~18d;第21天细胞增殖数,骨髓比脐带血细胞增殖少;②细胞成分:21d培养后细胞成分,骨髓来源者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其次是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脂肪细胞最少;脐带血细胞来源者,以巨噬细胞为主,其次是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偶见脂肪细胞;细胞化学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4、CD45的表达骨髓细胞明显低于脐带血细胞;③细胞功能: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较脐带血细胞的基质细胞支持另一骨髓细胞形成的CAFC和LTC-IC明显多.结论①生长特征:形成贴壁细胞时间骨髓较脐带血短,骨髓细胞比脐带血细胞有核细胞数增殖快、持续时间相对短;②细胞成分特性:骨髓来源形成的基质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脐带血来源者以巨噬细胞为主;③细胞功能特性:骨髓细胞形成的贴壁细胞较脐带血细胞形成的贴壁细胞更利于CAFC、LTC-IC生长.  相似文献   
2.
金麦肝泰丸2号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共有124例病例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为72.58%(45/62),总有效率为95.16%(59/6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16%(28/62)、82.26%(51/62);两组的NIHSS评分都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更大;两组血清脂联素均有所上升,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加明显;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显著降低NIHSS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及饮食控制对以超重或肥胖为基础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及高危者的治疗改善作用。方法:以超重或肥胖为基础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及高危者共197例.进行6周运动训练及饮食控制治疗.观察治疗后代谢综合征各组成成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受试者具有的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的个数明显减少(P〈0.001)。体重、BMI、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提高(P=0.001)。患者组改善较高危组明显(P〈0.001)。结论:对于以肥胖或超重为基础、年龄较轻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和高危者,短期低能量饮食配合中等强度规律运动.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实习并轨模式下临床实习生对科室和带教教师的满意度调查,探求如何进一步推进临床实习工作。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自行设计量表,量表内容包括:教学工作重视程度、实习安排合理性、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教学活动开展质量、出科考核情况、带教教师医德医风示范性、教师带教态度及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情况、教师指导医疗操作情况、教师病历修改情况等。对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某医院临床专业实习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秩和检验方法,多组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230份,收回1 195份,有效回收率97.15%。该医院临床实习生总体满意度为(9.62±0.39)分。实习生对带教教师医德医风示范性的评价最高[(9.75±0.78)分],对各科室教学活动开展质量的评价最低[(9.52±1.15)分],各项评价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0,P<0.001)。结论 各教研室、各科室在医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实习并轨模式下,按要求完成各项带教任务,但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FoxO3a及MMP2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收集CTEPH患者20例,选取5例清洁手术标本,原代培养得到患者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利用供体肺动脉主干作为对照,原代培养得到正常肺动脉VSMC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组织及VSMCs中FoxO3a和MMP2表达。结果疾病组FoxO3a的积分吸光度值(IA)为:3 269±3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0±46(P0.01);疾病组和对照组的MMP2的IA分别为4 936±521、1 799±139(P0.01);FoxO3a和MMP2在疾病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CTEPH患者肺血管中FoxO3a和MMP2高表达,这两种信号分子可能参与了CTEPH血管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药用植物厚朴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厚朴种质资源及其栽培技术、化学成分、厚朴药效成分的提取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厚朴未来的开发利用与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为厚朴这一传统药用植物的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感染28例,并对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2例,余感染均治愈,随访6个月~1年,无一例复发。结论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低,治愈率高,是治疗颅内感染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其α1肾上腺素能受体(α1-AR)拮抗剂哌唑嗪(Prazosin)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Na -K -ATPase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生化酶学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NE和哌唑嗪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Na -K -ATPase活性和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SHR组比较,NE(10-7mol/L)能减弱Na -K -ATPase活性(3·98±0·14vs7·92±0·19,P<0·01)及Na -K -ATPaseα1-亚单位mRNA的表达(0·863±0·057vs1·307±0·051,P<0·01),单用哌唑嗪对Na -K -ATPase活性及mRNA的表达均无影响(P>0·05)。哌唑嗪(10-7,10-6,10-5mol/L)呈剂量依赖性减弱和阻断NE(10-7mol/L)对Na -K -ATPase活性(4·31±0·24,6·15±0·30,7·52±0·31)及Na -K -ATPaseα1-亚单位mRNA表达(0·857±0·041,1·096±0·055,1·183±0·059)的影响(P<0·01,P<0·05)。结论NE抑制SHRNa -K -ATPase活性和下调Na -K -ATPaseα1-亚单位mRNA表达,可能是通过α1-AR途径介导基因转录的下调。肾上腺素能1型受体拮抗剂哌唑嗪可通过阻断α1-AR途径抑制NE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Na -K -ATPase活性和Na -K -ATPaseα1-亚单位mRNA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食品微生物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虽然有效,但存在检测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快速检测的要求。随着细菌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诞生了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它们因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检测周期短、效率高等优点,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