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脉压变异度(PPV)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在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切除术患儿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切除术患儿64例,年龄0.5~3岁,ASA Ⅱ-Ⅲ级。随机将患儿分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每组32例。G组以PPV为指导,根据GDFT方案进行液体管理,C组采用常规液体管理。记录手术开始(T1)、手术开始后1 h(T2)、手术结束(T3)的MAP、CVP、PPV、Lac值、TNF-α、IL-6浓度。记录术中输注晶体液量、胶体液量、液体总量、出血量、尿量、手术时间、多巴胺使用率以及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G组输注晶体液量显著少于C组(P<0.05),而输注胶体液量显著多于C组(P<0.05)。两组术中输注液体总量、出血量、尿量与多巴胺使用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时刻,G组PPV、TNF-α、IL-6显著低于C组(P<0.05),而两组间MAP、CVP、Lac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而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V指导的GDFT可以应用于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切除术患儿,能维持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炎症因子IL-6、TNF-α释放,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但对术后转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视觉预处理对预防眼科手术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双眼睑板腺囊肿切除术患儿132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6岁,体重11~21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3组:视觉预处理组(A组),患儿术前2 d接受眼罩覆盖双眼≥2 h/d;药物处理组(B组),患儿麻醉诱导时接受0.5μg/kg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泵注15 min;对照组(C组),患儿以B组方式泵注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术前改良耶鲁焦虑(the 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m‑YPAS)评分、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PACU疼痛发生率、谵妄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测定各组患儿的血浆皮质醇(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血糖(blood glucose,Glu)、心率和MAP。结果3组患儿术前m‑YPAS评分、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PACU疼痛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患儿拔管时间短于B组(P<0.05);A组、B组患儿PACU停留时间和谵妄发生率低于C组(P<0.05),但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3组患儿Cor、NE、Glu、心率、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A组和B组Cor、NE、心率、MAP低于C组(P<0.05),但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Gl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使用眼罩对双眼睑板腺囊肿手术患儿进行视觉预处理,能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发生率,减轻应激反应,与使用Dex效果相似,且拔管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骶管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MLAC)。方法2-96h新生儿27例,静脉注射氯胺酮后行骶管阻滞。观察患儿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来确定镇痛是否有效,采用序贯法测定最低有效浓度。结果罗哌卡因在新生儿骶管阻滞镇痛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079%(95%CI,0.065%-0.093%)。结论罗哌卡因在新生儿骶管阻滞镇痛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07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策略对腹股沟疝患儿应激反应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6-10月在保定市儿童医院择期行腹腔镜下单侧内环结扎术患儿120例,年龄1~3岁,ASA Ⅰ~Ⅱ级。随机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和ERAS组,每组60例。常规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ERAS组采用儿童加速康复外科策略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分别于术前(T0)、术毕时(T1)测定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糖(Glu)水平,于苏醒时(T2)和回病房后2h(T3)测定镇静、疼痛与躁动评分。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住院天数、总费用、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家长满意率。 结果T1时,ERAS组Cor、NE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2组Gl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刻ERAS组患儿镇静、疼痛、躁动评分值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恢复方面,ERAS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家长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但2组患儿在复苏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策略能降低腹股沟疝患儿术中应激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提高家长满意度,但对住院时间和费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全麻龋齿治疗患儿围术期应激反应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复杂龋齿治疗术患儿64例,年龄3~6岁,ASAⅠ级。随机将患儿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2例。D组在麻醉诱导同时泵注0.5μg/kg右美托咪定15 min,然后以0.4μg·kg^-1·h^-1持续泵注至术毕前30 min。C组以同样方案泵注生理盐水。分别记录麻醉前(T0)、手术开始后1h(T1)、术毕(T2)、苏醒时(T3)的HR、MBP,以及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糖(Glu)水平,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总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Ramsay镇静评分、FLACC镇痛评分与PAED躁动评分。结果:(1)围术期生命体征比较,T0时,患儿HR、MA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D组HR、MAP显著低于C组(P<0.05)。(2)应激反应指标比较:T0时,两组患儿Cor、NE、Gl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D组Cor、NE、Glu显著低于C组(P<0.05)。(3)复苏质量与麻醉药总量比较:两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D组患儿丙泊酚总用量、镇静、镇痛、躁动评分值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用于全麻龋齿治疗患儿,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降低应激反应,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策略对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膜后恶性肿瘤切除术患儿70例,年龄1~4岁,ASA分级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C组)和ERAS组(E组),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对尿道下裂儿童术后疼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尿道下裂修复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试验组给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1(0.02 mL·kg-1)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等容量氯化钠注射液.2组均采用静脉全身麻醉联合骶管神经阻滞,术后48 h给予持续...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性,年龄11月,体重8 kg,主因出生后进行性排便困难9月余,严重腹胀、呕吐2 d,急诊入院.查体:表情淡漠,哭声低下,纳呆,头大,颈粗短,眼距宽,眼睑浮肿,舌外伸,全身皮肤粗糙,面颊部及双下肢粘液性水肿,腹部膨隆,体温36℃,脉搏94次/min.化验检查: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0.009 nmol/L,总甲状腺素(T4)24.63 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73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4.85pmol/L,甲状腺激素(TSH)0.14 mU/L.ECG示:窦性心律、左室低电压.MRI示:脑垂体未见异常.腹部立位X线片示:低位肠梗阻.初步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并发危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鉴于患儿并发巨结肠危象,决定在全身麻醉下行急诊巨结肠根治术.  相似文献   
9.
免疫治疗是高危神经母细胞瘤(HR-NB)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西妥单抗是一种靶向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GD2抗原结合,引发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并激活免疫系统中的补体系统,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然而那西妥单抗输注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本文报道了1例HR-NB患儿输注那西妥单抗时突发过敏性休克的病例,同时对那西妥单抗不良反应种类及过敏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HR-NB患儿那西妥单抗的输注方案和全程管理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罗哌卡因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1996年在荷兰首次上市,随后相继在美国、瑞士等国家获得批准。我国于1998年首次进口罗哌卡因注射液。众多临床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用药。罗哌卡因在小儿阻滞麻醉中效果确切,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骶管阻滞、硬膜外阻滞、周围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等诸方面,且对运动神经阻滞较弱、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均较低。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