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8篇
妇产科学   4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74篇
药学   3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的应用日趋广泛,对精子的处理技术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我科采用精子上游技术(PST)处理的精子作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和腹腔内人工授精(DIPI),对三种不同配方洗涤液的处理结果作了对照研究。材料与方法精液标本来自本科不孕症门诊患者的丈夫,年龄25~28岁。女方经一般检查、妇科检查及常规内分泌检查未证实有不孕因素。共收集精液21份,PST 前至少做2次精液常规分析,根据结果分为两组:1.正常组:9份,各项指标均属正常范围,精液量平均为3.6ml。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生殖医学中心和《生殖医学杂志》编委会联合举办的国际体外成熟(IVM)技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28日~29日在南京古南都饭店和苏宁环球饭店举办。会议内容主要针对当前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领域中的前沿技术之一。“未成熟卵体外成熟(IVM)技术”的专题进行研讨和观摩,会议邀请了当今国际IVM技术顶尖水平的来自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就IVM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科学问题进行讲座和讨论,并与国内有关方面的学者、专家进行交流和切磋。  相似文献   
3.
人工授精技术(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作为辅助生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 ineinsemination,IUI)广泛应用于治疗男性因素引起的不育,其中无精子症(azoospermia)约占男性不育患者的7%~14%,通过对人类精子库(human sperm bank,HSB)提供的精子,经亲水性硅烷包裹的胶体硅溶液(Silane-coated silica particles puresperm)密度梯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自然受孕婴儿的胎盘的定位及定量表达.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VF-ET与自然受孕分娩的胎盘内PLGF的定位及表达量.结果 两组PLGF在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内均丰富表达,在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内亦有表达.实验组PLGF为(0.518±0.139),与对照组的(0.404±0.144)相仿(P>0.05).结论 IVF-ET与自然受孕的胎儿的胎盘中PLGF的分布与量无差异,推测其介导的胎盘生长也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卵子成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卵母细胞成熟的过程被称为卵母细胞获能 (oocyteca pacitation) ,这一获能过程包括核恢复减数分裂至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 (MⅡ )静止和经历一系列复杂生理生化变化的细胞质的成熟。在临床上 ,比较理想的卵子成熟障碍的病理模型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它表现为卵巢皮质内多个小卵泡的发育停滞在不成熟的阶段 ,并伴有一系列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对一些难治病例 ,现代未成熟卵体外成熟培养技术在体外克服卵子成熟障碍获得妊娠的成功 ,就是建立在对卵子成熟机制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卫娟  刘嘉茵 《江苏医药》2007,33(4):333-335
目的 寻找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有关的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调查2005年2月~2006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不孕症门诊患者105例及同期非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就诊患者210例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家族遗传史、初潮月经紊乱、失眠、打鼾、职业、室内装潢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家族遗传史、初潮月经紊乱、失眠、打鼾、职业、室内装潢史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 育龄夫妇(女方29岁)因甲型血友病(HaemophiliaA)生育风险,于2011年11月1日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门诊咨询。女方弟弟患有甲型血友病,基因检测发现F8 c.3385 C>T半合子突变,女方及其母亲为F8 c.3385 C>T杂合突变携带者,家系图及突变位点见图1。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细胞浆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CSI-ET)术后双胎妊娠的临床生殖结局,探讨降低辅助生殖技术中多胎率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IVF/ICSI-ET术后获得双胎妊娠的425例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和围产期结局?结果:①行IVF/ICSI-ET 4 603个治疗周期,双胎率23.35%,流产率9.18%,妊娠并发症发生率13.41%,出生缺陷发生率1.60%;②活胎双胎组孕周[(29.66 ± 3.64周) vs. (30.69 ± 3.47周)]? 出生体重[(2.64 ± 0.45)kg vs. (3.12 ± 0.64)kg]低于活胎单胎组,剖宫产率(97.68% vs. 77.38%)?早产率(41.06% vs. 16.67%)?低体重儿发生率(42.05% vs. 19.05%)高于活胎单胎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多胎减胎组和自然减胎组比未减胎组获得良好的生殖结局,孕周[(38.00 ± 2.03)周?(37.89 ± 2.46)周 vs. (36.43 ± 1.77)周)]和出生体重[(3.05 ± 0.65)kg?(3.15 ± 0.63)kg vs. (2.64 ± 0.45)kg]?早产率(13.64%?15.71% vs 37.24%)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双胎较单胎妊娠发生早产?低出生体重不良风险高,需重视其围生期保健和产前检查?临床早期预测并进行减胎等补救性手段是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SCs)、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s)株系;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分析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1)促炎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2)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3)生长因子,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干细胞因子(SC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及其抑制剂TIMP-1;(5)血管形成因子(Angiogenin),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以及骨形成蛋白(BMP4)。结果女性UMSCs分泌生长因子、血管生成因子、造血因子、抑炎因子等的能力显著强于hESCs、AMSCs(P0.05);女性hESCs、男性UMSCs分泌金属蛋白酶的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干细胞(P0.05)。结论女性UMSCs可能具有更好的促进细胞生长、改善血供的能力;而女性hESCs、男性UMSCs则可能具有更强的降解结缔组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测序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1977年桑格测序技术(一代测序技术)出现。30年后,二代测序技术也应用于科研及临床;近年国外出现了以单分子测序为特点的第三代测序技术。测序技术促进了无创产前筛查技术的进步。相对于传统的羊膜腔穿刺术和绒毛活检,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对妊娠妇女血浆中胎儿游离DNA进行测序而获得胎儿的染色体信息,避免直接接触和伤害生长中的胎儿。研究人员利用大规模并行测序技术发现无创产前筛查技术相对于标准筛查技术拥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多国卫生机构相继公布了产前检测的指导意见。2013年,单细胞测序开始应用于产前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试验。国内外通过对单个卵细胞的测序有望大幅度提高辅助生殖的活产率。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产前诊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