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98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43篇
预防医学   1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3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期大块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氏病)多发生于男性青少年,单眼发病,晚期患者失明、白瞳、眼底不能窥入,因此临床上容易误诊,而超声检查对诊断极有帮助,鉴于此病的超声检查报告较少,现报告7例。7例中男5例,女2例,均为单眼。年龄8~29岁,平均15....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5(cyclin dependent kinases 5,CDK5)在耐药性癫(癎)患者颞叶中的表达,探索其在耐药性癫(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耐药性癫(癎)患者术后脑组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 3种检测方法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分别测定CDK5在耐药性癫(癎)患者颞叶中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荧光定量PCR发现CDK5 mRAN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这种基因的蛋白表达产物主要分布在神经元轴突和胶质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在相对分子质量35 000处有一蛋白条带,并且可见实验组(颞叶和海马中分别为1.4293±0.1839和2.0733±0.4738)高于对照组(颞叶和海马中分别为0.9680±0.4147和1.403±0.6163,P<0.05).结论 CDK5在耐药性癫(癎)患者颞叶中表达增强,提示他们可能参与了耐药性癫(癎)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梯络龙对纯系正常小鼠及实验性矽肺大鼠的肺巨噬细胞及脾细胞的细胞毒因子活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给予梯络龙的小鼠肺臣噬细胞分泌的细胞毒因子活性(13-39.3%)明显高于对照组(3.6-7.3%).实验性矽肺大鼠肺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毒因子活性(0.8-1.4%)比正常对照组(3.3-4.0%)为低,但给予梯络龙后,其活性高达7.8-11.2%.给予梯络龙小鼠的NK细胞活性(13-52.2%)远比对照组(2.6-6.9%)为高.实验性矽肺大鼠的NK细胞活性(0.9-1.5%)明显降低,在给予梯络龙后,其活性显著增高(8.2%).梯络龙能诱导干扰素,并在干扰素-NK细胞免疫系统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研究耐药性癫患者脑细胞线粒体mMDH、NDUFC2表达,探讨其在耐药性癫癎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提取48例耐药性癫癎患者、8例非耐药性癫患者及8例对照组脑组织标本的总RNA后,用基因芯片对其进行扫描,随后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与线粒体功能有关的基因mMDH、NDUFC2在耐药性癫癎中显著下调,荧光定量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一致。结论脑细胞线粒体基因mMDH、NDUFC2表达异常可能通过能量代谢及神经元坏死参与了耐药性癫癎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舌微循环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7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军第三次临床微循环研讨会。会议拟定了7个部位、9项系列化的临床微循环观测方法草案。与会专家认为此草案可作为国内临床微循环观测规范和统一的基础。本刊将分期刊出舌、唇、齿龈、皮肤、小儿耳廓五个部位的微循环观测方法;宫颈、阴茎头的微循环观测及毛细血管压、甲襞毛细血管通透性、指容积等9项系列化测试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不能直接观测病人内部器官微循环改变的条件下,应用模糊聚类的理论和方法,对主要常见病有意义的的甲襞微循环改变进行聚类,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结果,提出了主要常见病有意义的甲襞微循环改变群。在改变群中任意提出3、4、5、6、7、8项改变指标,形成改变组合,一种组合重复出现二次以上的重复率,随组合改变指标数的增多而减少(70.36%~4.36%)。将改变群分成重要指标和参考指标二类,从每类中提出三项形成组合,重复率仅为0.34%。说明组合方式的影响十分巨大。经过反复探索、大量实践,有可能找出对疾病的符合率较高、漏诊率较低、误诊率较小的最佳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系统研究小肠绒毛微循环的改变,我们结扎大鼠肠系膜上动脉30分钟,再灌流1小时,造成小肠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小肠绒毛微血管和淋巴管,以及固有膜、上皮的变化。取材前由主动脉灌注1%硝酸银墨汁。光镜下可见小肠绒毛的主要变化从轻到重表现为:1.固有膜内扩张的血管数目增多,腔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后肢骨骼肌微循环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即I/R组、I-postC组和预处理(IPC)组(n均=8),左后肢作为自身对照。无创动脉夹夹闭右侧股动脉4h,松夹再灌注2h建立大鼠后肢I/R模型。于再灌注结束时分别检测大鼠胫前肌血氧饱和度(StO2)、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骨骼肌湿、干重比值(W/D)和骨骼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再灌注I-postC减轻I/R对心功能的抑制,I-postC组+dp/dtmax和-dp/dtmax较I/R组分别增高18.5%和21.3%(P<0.05),I-postC组W/D较I/R组降低4.9%(P<0.05);I-postC组MDA较I/R组降低40.9%(P<0.05)。(2)再灌注I-postC组实验侧细静脉血流速度较I/R组增加8.3%(P<0.05),细动、静脉收缩减轻(细动、静脉内径较I/R组分别增加14.8%和29.1%,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P>0.05)。结论:I-postC显著减轻骨骼肌I/R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