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肾癌患者术后化疗联合自体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辽宁省肿瘤医院45例肾癌化疗联合DC-CIK治疗的患者(化疗联合DC-CIK治疗组)及同期对照30例单纯化疗的肾癌患者(单纯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生存差异,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化疗联合DC-CIK治疗组实体瘤近期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化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化疗与DC-CIK细胞免疫联合治疗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8~+、CD3~+CD16~+CD56~+T细胞计数增加(P<0.05);化疗联合CIK治疗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为64个月,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的45个月(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发热和寒颤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自体DC-CIK细胞回输在联合化疗的基础上治疗晚期肾癌更有生存优势,而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型臂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dyna CT)在肝胆肿瘤介入性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肝胆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行dyna CT检查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病灶总检出率及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病灶总检出率为95.45%,对照组为70.31%,P <0.05;观察组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10 mm、10~20 mm微小病灶的检出率为93.75%、95.45%,对照组为60.00%、72.73%,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分别为3.33%、6.67%,P> 0.05。结论 dyna CT成像技术可以有效检出肝胆肿瘤微小病灶,能为患者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输尿管"拉出式"技术在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建立动物试验模型,分别测量输尿管末端封闭后的耐受压力和肾输尿管全切手术中输尿管末端所承受的压力.①输尿管末端封闭后的耐受压力测定:取6 只猪的离体输尿管 12根,分为电凝组和铥激光组,分别通过电凝或铥激光封闭输尿管末端.测量封闭后的输尿管末端所耐受压力并进行两组间比较.②肾输尿管全切手术中输尿管末端所承受压力的测定:取3只猪,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测量手术过程中输尿管末端承受的压力,并与输尿管末端封闭后的耐受压力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猪离体输尿管,末端电凝封闭组可承受的平均压力为(104.32±25.01)cmH2O,铥激光封闭组可承受的平均压力为(74.81±23.32)cmH2O.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中的不同阶段,测得对输尿管末端产生的压力不同.其中,在寻找辨认输尿管时,压力最高为(35.88±7.57)cmH2O;其次为游离输尿管时和牵拉输尿管时,分别为(34.95±8.75)cmH2O和(33.08±7.00)cmH2O.手术过程中对输尿管末端造成的最高压力,均小于铥激光及电凝封闭后输尿管末端所能耐受的平均压力(P<0.05).结论 上尿路上皮癌的肾输尿管全切手术中,采用电凝或铥激光首先封闭输尿管末端并行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切除,然后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输尿管"拉出式"技术安全有效,且操作简单,该种术式的安全性得到验证.铥激光封闭输尿管末端的方法可以达到与传统的电凝相类似的效果,而铥激光具有切割精确、止血效果好、切割效率高的优势,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CT扫描联合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原发性肝癌(PLC)诊断及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MRI、CT、CT联合MRI对PLC的诊断结果及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结果 CT、MRI联合诊断PLC的特异度与MRI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MRI联合诊断PLC的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均高于MRI诊断;CT、MRI联合诊断与MRI诊断PLC的特异度、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诊断(P<0.05);CT、MRI联合诊断PLC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均优于MRI、CT诊断,且MRI优于CT诊断(P<0.05).结论 CT扫描、MRI联合检查在PLC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及灵敏度,且对PLC介入手术后的疗效评价也较准确,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约占同期胆道疾病的1.53%~[1]。不同国家地区及不同种族的胆囊癌发病率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尚无详细的发病率统计。美国报道的胆囊癌发病率约为2.5/10万~[2]。胆囊癌起病隐匿,难以早期诊断,且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早期转移。多数病人在疾病发现时已属晚期,故预后极差。目前国内对于胆囊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X线、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X线、CT、MRI检查,观察比较3种方式的阳性征象诊断符合率和独立征象检出率。结果:X线对颈椎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于CT、MRI;而对钓突增生、小关节突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骨性椎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较低于CT、MRI,3种方式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在独立征象检出率方面显著高于CT、MRI(P<0.05)。结论:X线、CT、MR1应用于颈椎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但X线在独立征象诊断方面敏感性更高,因此临床要合理选择影像学手段,以确保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2年1月35例腹盆腔SFT手术的临床资料。17例无明显症状,12例腰腹部或骶尾部疼痛,4例下肢肿痛,2例反复低血糖。肿瘤中位最大径15 cm(3~25 cm)。初次手术22例,复发再手术13例。结果 R0或R1切除32例,R2切除3例。联合脏器切除6例。7例行分块切除。中位术中出血量1200 ml(50~10 000 ml)。术后并发症8例。随访3~68个月,中位数18个月。初次手术22例中4例复发,2例远处转移。结论 手术完整切除是SFT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易复发,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SA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联合经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老年T1b期肾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辽宁省肿瘤医院因罹患T1b期肾癌而行肾部分切除术的22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1~12 h先在介入手术室行DSA超选择性肾肿瘤靶动脉栓塞,然后再行经腹腹腔镜下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对于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组织病理学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术后进行随访统计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改开放病例,无死亡病例,仅1例因肿瘤切除过程中出血较多,采用动脉夹暂时阻断肾动脉主干,阻断时间约为14 min。术中手术时间为(152.22±7.34) min,术中出血量为(102.27±66.82) 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1.45±0.60) d,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为(2.91±0.75) d,术后住院时间为(6.27±1.12)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09%,术中和术后输血率分别为4.54%和4.54%。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12~36个月,暂未发现肿瘤复发与转移。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联合经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老年T1b期肾癌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IGF2R在膀胱癌5637细胞中的功能。方法: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膀胱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IGF2R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方法研究IGF2R在膀胱癌5637细胞中的定位情况。通过MTT法及体内裸鼠移植瘤的方法检测IGF2R对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研究分子机制。结果:IGF2R在膀胱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P<0.05)。体外及体内实验证明,沉默IGF2R表达可以促进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P<0.05),并且敲减IGF2R后我们观察到了磷酸化AKT水平的增高。结论:IGF2R在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抑癌基因的作用。下调IGF2R可能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