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冯裕董  苏淑云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4):4194-4195
面部烧伤十分常见且部位特殊,其解剖层次复杂,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危险性大,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治疗不当,将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1],而局部用药又是面部烧伤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为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我院烧伤整形科收治60例面部Ⅱ度烧伤患者,应用医用透明质酸锌与单纯油纱包扎治疗进行了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对慢性伤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治疗组,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处理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常规处理联合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伤口愈合时间(19.34±1.68)d短于对照组的(24.46±2.43)d,换药次数(6.47±0.45)次少于对照组的(10.40±0.21)次,VAS评分(5.25±0.41)分低于对照组的(7.21±0.5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18.34±0.45)d短于对照组的(25.12±0.1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处理联合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治疗慢性伤口效果更好,可加速创面愈合,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富林密凝胶促进烧伤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烧伤植皮手术供皮区创面应用富林密凝胶治疗,相应部位作自身对照。结果三种不同取皮厚度供皮区创面用富林密油纱治疗区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区短(p<0.01,p<0.05和p<0.05)。供皮区创面愈合率较对照区高(p<0.01,p<0.05)。结论富林密凝胶对烧伤供皮区创面有促进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枕部着力致对冲性双额叶底部挫裂伤病人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对本科1995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36例枕部着力对冲性双额叶底部挫裂伤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全组根据GOS评定:愈合良好15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0例.结论尽早复查头颅CT,尽早开颅清除额叶底部血肿、去骨瓣减压,解除颅内高压是改善对冲性双额叶底部挫裂伤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聚维酮碘乳膏对富林密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影响.方法 烧伤残余创面病人70例,一侧残余创面应用 10%聚维酮碘乳膏加富林密凝胶治疗,对侧相应部位,大小及基底相近的残余创面单用富林密凝胶治疗,治疗时间均为 1~2个疗程,每个疗程 5~7 d,以创面细菌清除率及愈合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 10%聚维酮碘乳膏加富林密凝胶治疗组创面感染菌种的总有效率和总清除率分别为94.3%和91.6%,显著高于单用富林密凝胶治疗组的58.6% (p<0.05)和8.6% (p<0.01);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MRSA的清除率和创面的愈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聚维酮碘乳膏能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与富林密凝胶联合应用互补长短,显著加强富林密凝胶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疗效.  相似文献   
8.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烧伤供皮区创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促进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烧伤植皮供皮区创面应用rhEGF治疗,相同部位作自身对照。结果三种不同取皮厚度供皮区创面用rhEGF油纱治疗区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区短(p<0.01,p<0.05和p<0.05)。供皮区创面愈合率较对照区高(p<0.01,p<0.05)。结论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烧伤供皮区创面有促进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4岁.4个月前出现纳差、频繁呕吐、进行性消瘦在当地医院治疗,出院后呕吐又复发,以晨起或进食后多发,为少量胃内容物或唾沫,侧卧位或前倾坐位症状稍有减轻,因症状加重入我院内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对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观察深静脉置管术200例,其中观察组100例为单纯缝线固定,对照组100例为常规固定,每例分别采集导管前段3cm、穿刺点周围3cm皮肤拭子及对侧静脉血10ml作普通细菌培养,共采集标本600例次。分别记录两组置管后局部皮肤感染例数、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和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例数,细菌培养菌株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x~2=19.205,P0.05),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病原体以G~+球菌为绝对优势株,而且两者细菌培养阳性菌株符合率较高,提示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外源性。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留管时间分别为(29.97±12.81)d和(18.95±10.7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周围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率、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皮肤正常寄殖菌,单纯缝线固定法固定导管对减少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和延长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