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Ivor-Lewis经胸颈部机械吻合术治疗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两家医院收治的303例中段食管癌患者(江苏省如皋市博爱医院107例、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196例)的临床资料,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分为Ivor-Lewis组(151例),施行Ivor-Lewis径路经胸颈部机械吻合术;Sweet组(152例),施行Sweet径路经胸颈部机械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淋巴结清扫和术后随访等情况.采用门诊复查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日.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成组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后死亡风险.结果 Ivor-Lewis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239±21) min和98.68%(149/151),Sweet组分别为(188±30) min和92.76%(141/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x2=6.45,P<0.05).Ivor-Lewis组和Sweet组的食管上切缘阳性率分别为0.67%(1/149)和0.71%(1/14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7% (15/149)和11.35%(16/141),手术死亡率分别为0和0.71%(1/14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or-Lewis组清扫的颈胸交界部、腹上区淋巴结数目以及颈胸交界部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6±1.1)枚、(3.5±1.1)枚和(0.7±1.1)枚,Sweet组分别为(2.3±0.8)枚、(2.4±0.8)枚和(0.3±0.6)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96,9.02,3.26,P<0.05).290例手术切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273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率为94.14% (273/290),中位随访时间为28.0个月.Ivor-Lewis组患者术后第1、2、3年肿瘤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21%(11/134)、19.64% (22/112)、29.35%(27/92),Sweet组分别为19.05% (24/126)、35.24% (37/105)、44.19% (38/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5,7.33,5.03,P<O.05).其中两组患者术后1、2、3年区域淋巴结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3,9.68,6.87,P<0.05).Ivor-Lewis组患者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30% (121/134)、80.36% (90/112)、71.74% (66/92),Sweet组分别为80.95% (102/126)、59.05% (62/105)、51.16% (44/8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5,11.73,7.97,P<0.05).结论 Ivor-Lewis经胸颈部机械吻合术治疗中段食管癌,手术切除率高、安全性好,术后患者生存获益明显.该术式可以作为治疗颈部无肿大可疑转移淋巴结的中段食管癌的优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     
Barrett′s Esophagus(简称BE)是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病理现象。1950年Barrett首先观察到此现象,近年来认识到,BE属于食管粘膜的胃、肠上皮化生性变化,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食管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在国外已受到普遍重视。发病率:BE并非少见。常规尸检中发现率12%,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发生率约11%,成人9.1%,儿童13%。发病年龄自生后1月至92岁均有报告,0~15岁,48~80岁是双高峰,多数人中年以后因发生并发症而被确诊。病因:先天性学说认为,出生前来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网膜囊充气对比造影的放射解剖学基础,介绍了具体方法和术前评估贲门癌能否切除的指征,与常规钡餐造影自身对照说明该法能显著提高预测准确率。除不同程度腹胀、少数病例肩痛外,未发现其他并发症.我们认为该法在筛选手术病例,提高切除率方面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外科术后胃肠道瘘是严重术后并发症。我院1978~1983年收治25例,现分析、讨论如下。本组男20例,女5例,年龄4~75岁。胃瘘2例,十二指肠瘘2例,近端空肠瘘2例,低位小肠瘘8例,盲肠瘘4例,结肠瘘4例,回结肠瘘3例。25例中双口瘘2例,3口瘘1例,共有瘘口29个。除1例晚期胃癌姑息性胃肠吻合口瘘外,其他失误因素:非胃肠手术误损伤肠管7例,阑尾脓肿手术勉强切除阑尾4例,绞窄性疝手术保留无生机肠管3例,肠切时阻断了保留肠管的血供2例,肠吻合技术不当3  相似文献   
5.
术后肠溃漏是腹部手术后严重并发症。1982~1989年作者治疗的42例中,35例属医源性因素所致,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2个月~78岁;院外转来18例,院内术后发生17例。 1.2 漏口数:胃壁漏2个,十二指肠及高位小肠漏6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19岁,学生,因高热、咳嗽、右侧胸痛10天于1980年4月5日入院。入院前10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热,体温39.5℃,右侧剧烈胸痛伴咳嗽,咯少量粘白痰,无臭味、不分层,亦不混有血丝。在当地医院用抗生素治疗无效,4天后住本院急诊室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及肌注链霉素6天,胸痛、咳嗽较前加重,体检发现右侧胸腔积液体征,收住入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治疗贲门部癌的手术入路新方法。方法 经腹切开膈肌脚入,用国产吻合器行纵隔内食管胃吻合89例、食管空肠吻合16例。结果 在切除肿瘤及其上方7cm食管的同时,清除纵隔下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率为20.9%。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亦无食管切缘癌残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76%,5年生存率39%。结论 经腹切开膈肌脚纵隔内食管胃(空肠)机械吻合术,操作简便,术野暴露良好,创伤及生理扰乱较小,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瘘,且便于切除足够长度食管和扩大淋巴结清除范围。适用于浸润食管长度<2cm的贲门部癌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8.
手术证实,胆源性坏死性胰腺炎10例中无1例结石嵌顿壶腹部;微小结石迁移损伤和胆系感染致壶腹部粘膜水肿、炎性梗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强调术中胆囊切除、胆总管造瘘的必要性和坏死组织清除术附加网膜囊袋形开放引流、胰床持续对口灌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化学感受器瘤(简称化感瘤)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以往报告多数发生于颈部,且无功能表现。现报告1例功能性腹膜后化感瘤,结合文献复习略加讨论。病例摘要患者男,33岁,因左上腹痛、腹块半月入院。10年前开始出现排便后剧烈头痛、心悸,仰卧数分钟即自行缓解。体检:T36.4℃,P90次/分,Bp13.330/9.330kpa(100/70mmHg)。心肺无异常。左上腹肿块境界清楚、活动,约成人拳头大;触摸2分钟,突然头痛、恶心,Bp升至24.000/13.330kpa(180/100mmHg);停止触摸后症状逐渐消失,Bp正常。B超:近胰尾部8.3×7.8cm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经胸颈段食管铁合术治疗食管癌184例。无吻合口瘘,无胸导管及喉返神经损伤,各种并发症9例(4.9%),术后死于急性呼吸衰1例(0.5%)。术后随访1、3、5年生存分别为115例,34例、9例。经胸颈段管胃机械吻合术,有助于提高管癌手术切除彻底性,预防吻合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是治疗主要动脉水平以下的胸段食管癌罗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