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又称微卫星DNA,它是由2~7个碱基对作为核心单位串联重复形成的一类DNA序列。STR出现的数目和频率的变化构成了STR遗传多态性。LDL受体基因第18外显子3′末端非翻译区上一段短串联重复序列(dTA)n在人类存在多态性[1]。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建立了检测相差2bpDNA碱基对的银染方法。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PCR缓冲液,Taq酶,dNTP,引物,PCR仪,电泳仪,垂直电泳槽及电泳板。银染试剂为国产分析纯,试剂均用去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二乙基对硝基苯磷酯酶(PON)2基因G/A148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其与血脂等的关系。方法:采用配偶对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PON2基因G/A148多态性。结果:PON2基因G/A148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非肥胖、无G等位基因相比,肥胖无G等位基因时,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害险度(OR)值为2.04;肥胖有G等位基因时,OR增至3.18。在对照人群中,含G等位基因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比AA基因型组高。G等位基因对高脂血症的OR为2.48,P=0.5。结论:在中国北方地区人群中PON2基因G/A148多态性与肥胖有协同促进2型糖尿病发生的作用。在非糖尿病人群中,此多态性与总胆固醇等血脂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是在血脂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糖蛋白 ,它在第 44 2位氨基酸上的一个突变 (D44 2 G)是其多态性标记 ,我们通过一个病例对照研究观察 CETP基因的这一突变是否与心肌梗塞相关。1 材料与方法  自 1997年 3月至 1998年 2月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肌梗塞患者 12 0例为病例组。同期的非心血管病住院患者 12 0例为对照组 ,要求无心血管病病史 ,无胸痛症状 ,心脏体检及心电图检查正常。对入选对象抽取外周静脉血 5 ml以提取脱氧核糖核酸 (DNA) ,基因组 DN…  相似文献   
4.
85例正常新生儿血清酶谱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酶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酶的测定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血清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同功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鸡乙酰胆碱受体γ亚基基因与不同发育阶段鸡骨骼肌核因子的相互作用。方法:以AChRγ基因-204/-50片段为探针,与孵化9 ̄18d的鸡胚和出生后1d、2周雏鸡骨骼肌核抽提物进行凝胶阻滞和Southwestern印迹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基因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与心肌梗死( 简称心梗)是否相关。方法:选择了150 例住院心梗病人为实验组,150 例住院的非心血管病患者作对照, 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同时所有研究对象记录其病史、体检等临床资料及吸烟、饮酒等流行病学资料,应用PCR 进行ACE 的基因型分析。结果:I等位基因和D 等位基因频率在心梗组分别为0 .58 和0 .42 ,在对照组为0 .65 和0.35。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在全体研究的样本中,未发现ID或DD 基因型与心梗相关;但在年龄小于或等于60 岁的个体中,DD 基因型与心梗显著相关(OR= 2 .33 ,95% CI:1.204 .57)。并且这一相关性在年龄60 岁及以下且肥胖的个体中进一步增强。结论:在研究的样本中,未发现ACE基因型与心梗相关;但在年龄60 岁及以下的个体中,DD基因型与心梗显著相关,且这种相关在合并肥胖的个体中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明确低血清及白介素 1β(IL - 1β)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对 6例瘢痕疙瘩、6例增生性瘢痕及 6例正常皮肤标本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凝胶电泳方法 ,通过检测Bax、Bcl 2蛋白及特异性DNA梯形条带 ,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中及IL 1β作用后的细胞凋亡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在低血清中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Bax Bcl 2蛋白表达比值没有明显改变 ,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出现程度较轻的细胞凋亡 ,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未见明显细胞凋亡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凋亡 ,且Bax Bcl 2比值升高 ,表明发生细胞凋亡。②IL 1β作用下 ,三者成纤维细胞均发生凋亡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凋亡比正常皮肤严重 ,但Bax Bcl 2比值在瘢痕疙瘩升高 ,在正常皮肤降低 ,增生性瘢痕无明显变化。结论 不同的成纤维细胞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Ⅰ、Ⅲ型前胶原 mRNA的原位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瘢痕疙瘩浸润、增生和老化部组织形态学上的差异,为了明确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及正常皮肤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4例瘢痕疙瘩和2例正常皮肤通过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瘢痕疙瘩的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比正常皮肤明显增强,尤以Ⅰ型为甚,导致Ⅰ/Ⅲ型前胶原的比率增高,且其表达在瘢痕疙瘩浅层多于深层,浸润及增生部多于老化部,浸润和增生部的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瘢痕疙瘩的不同病理部位和正常皮肤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存在差异,是形成瘢痕疙瘩不同病理部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瘢痕疙瘩浸润、增生和老化部组织形态学上的差异,为了明确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及正常皮肤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4例瘢痕疙瘩和2例正常皮肤通过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瘢痕疙瘩的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比正常皮肤明显增强,尤以Ⅰ型为甚,导致Ⅰ/Ⅱ型前胶原的比率增高,且其表达在瘢痕疙瘩浅层多于深层,浸润及增生部多于老化部,浸润和增生部的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瘢痕疙瘩的不同病理部位和正常皮肤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存在差异,是形成瘢痕疙瘩不同病理部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