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VAS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VASP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方法分析VAS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通过体外Transwell实验及裸鼠体内尾静脉转移模型,分析VASP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VAS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较癌旁明显升高(χ2=82.1,P<0.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MDRl和ABCG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患者伊立替康(CPT-11)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以CPT.11为基础化疗药物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提取血液DNA,用直接测序法检测MDRl和ABCG2基因SNP.分析基因多态性与CPT-11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MDR12677G〉T/A及ABCG2421C〉A、34G〉A和376C〉T的血标本及肿瘤组织检测SNP结果一致率高,分别为94.4%(34/36)、94.6%(35/37)、95.0%(38/40)和97.2%(35/36)。MDR12677G〉T/A中,野生型(G/G)患者较突变型患者临床获益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二线化疗的患者中,野生型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优于突变型患者(P=0.012)。未观察到ABCG2421C〉A、34G〉A和376C〉T多态性与化疗疗效有相关性(均P〉0.05)。同时,未观察到MDR12677G〉T/A、ABCG2421C〉A、ABCG234G〉A和ABCG2376C〉T多态性与患者3度以上粒细胞减少及腹泻相关。结论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MDR12677G〉T/A可能作为分子标记物来预测伊寺替康方案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延长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时间对中高度复发风险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无复发生存率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自2004年3月至2009年5月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且随访时间均在3年以上的101例中高度复发风险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伊马替尼治疗情况:3例因不良反应服药不足1年后停药;24例服药1年后停药:21例患者服药2年后停药;18例患者服药3年后停药;8例患者服药3年余仍继续治疗中:27例患者服药超过4年。结果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95%CI:57.9~62.1个月),19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其中5例于辅助治疗过程中出现复发,14例为终止辅助治疗后出现复发。伊马替尼停药至肿瘤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2.0个月(95%CI:9.6~14.4个月),再次给予伊马替尼治疗均获得肿瘤控制。53例辅助治疗时间3年或3年以上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3.9%,明显优于不足3年的48例患者(68.0%,P〈0.01)。其中,3年以上者与3年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7.1%和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乏力发生率有所增加外,辅助治疗时间3年以上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P〉0.05)。结论延长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时间超过3年有望进一步延长中高度复发风险GIST术后的无复发生存期,且其不良反应并未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icroRNA-182(miR-182)在宫颈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法增加或降低宫颈癌细胞系He La和Si Ha细胞中miR-182水平,利用CCK-8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miR-182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使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实时定量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实验明确miR-182对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的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以及对Wnt下游经典信号分子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水平的影响。结果过表达miR-182明显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miR-182的表达则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过表达miR-182抑制宫颈癌细胞中APC的表达,调控miR-182的表达水平影响肿瘤细胞中经典Wnt信号通路下游的表达。结论 miR-182通过抑制APC的表达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的活性,提高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c-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频率和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660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肿瘤组织标本,运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c-ki(t外显子9、11、13和17)、PDGFRA基因(外显子12和18)的突变状态,统计学分析基因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660例胃肠间质瘤病人中,男389例(58.9%),女271例(41.1%)。中位年龄56(15~82)岁。原发部位以胃(37%)和小肠(35%)为主,转移部位以肝脏及腹腔最常见。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率95.0%,DOG1阳性率88.1%。360例病人接受基因突变检测,其中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241例(66.9%),外显子9突变43例(11.9%),外显子13突变6例(1.7%),外显子17突变4例(1.1%),PDGFRA基因外显子12突变1例(0.3%),外显子18突变7例(1.9%),野生型病人58例(16.2%);c-kit外显子9突变主要见于小肠,而PDGFRA12/18突变主要见于胃;基因突变频率与肿瘤大小与和分裂像未见相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最常发生在胃和小肠;c-kit基因外显子11为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基因突变类型与原发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